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破解企业用人难题?
1、建立人员数据库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人才需求系统。定期调查行业动态,了解市场的整体需求和供给,
确定企业未来需求的人才数量。通过建立职位分析系统,对现有人员的盘点,分析人员的素
质与数量是否与业务量相匹配,人才供给的内部开发及外部聘用比例等。
人员数据库是分析现有员工技能的有效工具。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工作能力建立企业人
员储备表,具体包括以前的经历、培训背景、技能证书、职业兴趣、主管的评价等内容。它
是对员工竞争力的一个反映,通过它可以判断哪些员工会被提升或调配。
这样可以保证空缺的岗位有相应数量的员工来填补,而且有合适的人来填补。
根据业务发展制定规划,需要确定的是:什么人才是真正的人才。现在许多企业实行的是绩效导向,谁创造的效益多,报酬就高,职位也越高。如果企业形成业绩就是好员工的价值
导向,一个人品德不好,能力越高,对企业的负面杀伤力也越大。相反,通过数据库发现品
德好,对企业文化认同,有潜能的员工,经过培养和锻炼后,其能力就会飞速提升,成为企
业未来的黑马。因此,企业高速发展,对人员的要求,尤其是品德要求不能降低。
2、做好人员接续计划
根据企业人员的流动率,在规划中建立人才预警系统,对流动性较大的岗位及早做好补充
计划,针对关键岗位,进行业务分解,同时建立后备人员梯队,以避免人员流失,尤其是关
键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何破解"干部干,贫困户在看"的难题
如何破解“干部干、贫困户在看”的难题
虽然2020年全部脱贫目标已定,扶贫也不能成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独角戏,可以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等竞争性政策设计,让那些习惯于“等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户站起来、干起来。(人民日报 11月28日电)
部分贫困群众进取意识不强、内生脱贫动力不足已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障碍。你和上级签订了脱贫“军令状”,完不成任务,你不能“脱钩”,这种“倚穷卖穷”的姿态真让人担忧,而且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在贫困群众中还并非个案。一方面是“等着扶、躺着要”的存在,这也是他们至今仍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扶干部过多“代劳”,贫困群众反倒一边站着,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扶贫独角戏”现象存在。
对症下药,扶贫先扶志。一是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要调整扶贫帮扶政策。变“输血”为“造血”,进行项目扶持,,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客观上不给其实现“等靠要”的条件,以此鞭策贫困群众主动学技术,多方跑市场,设法兴产业。二是强化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文化,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等现实问题,注重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让贫困户成为脱贫的“主角”,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贫困群众用自己同政府“双人舞”互动摘掉贫困帽。另一方面要紧抓儿童教育,从根本上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
强化舆论引导,驱除心中的“拦路虎”。一是做好思想工作,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增强脱贫信心;二是抓好党建促扶贫。“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如何破解非公企业党员数量不足的难题
注重培养,破解“党员数量少”的难题。一是实施“三个培养”工程。就是把生产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骨干,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二是实施“双推”工程。就是把党员技术骨干推荐到班组长岗位,把负责企业中层管理的党员推荐到决策层。在这项活动的推动下,一些党员成长为总经理助理、生产副总、车间主任或部门经理,成为集团生产管理的主力军,扛起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大旗,“这样党组织的吸引力就更大了”。
强化培训,破解“素质不够高”的难题。一是内部“充电”。将党员干部派驻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指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制定党员年度培训计划和每月学习计划,依托“党员活动室”等活动阵地,以专业技能比武、会议庆典等为载体,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等知识的培训。二是外出“学习”。组织非公企业党员业主,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和观摩学习,增强了党员企业主“抓党建,促发展”意识。
搭建平台,破解“作用难发挥”的难题。一是开展党建特色活动。深入开展“增活力、促和谐、践行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选拔树立一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全面推动县域非公企业党建水平的提升。二是在非公企业中开展“五个一”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如何解决民兵年度训练人员难集中,难组织等多种难题
如何破解民兵训练落实难?请您阅读《中国国防报》张海波、孙曌星的文章,也许您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本报讯 张海波、孙曌星报道:都说民兵训练落实难,难题究竟在哪里,应该如何破解?6月上旬,得知河北省滦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集训,笔者走进该县民兵训练基地一探究竟。正在组织民兵进行轻武器实弹射击训练的该县人武部部长孙毅说:“叫唤困难百十遍不管用,改革创新三两招破难题。”
“目标正前方,100米胸环靶。瞄准——射击!”
随着“啪、啪、啪”枪响声,只见远处的胸环靶出现了一个个小窟窿。“41环”“45环”“48环”……一个个响亮的报靶声让参训民兵的脸上洋溢笑容。
然而两年前,该人武部组织民兵训练考核时发现,训练了20天,相当一部分民兵的实弹射击成绩不及格、应急应战装备不熟悉。查找原因,有人叫唤民兵参训热情不高,有人数落民兵纪律观念差,有人埋怨编兵单位不给力,导致民兵训练时间、内容没落实,训练质量自然上不去。
“少叫唤困难,多想招解难,问题的关键在我们自身。”该人武部政委费立松说,民兵集训时间一年只有两三周,训练内容主要是使用手中武器装备、掌握应急应战基本技能,任务不算重。现在,县里建有民兵训练基地,参训人员能吃、能住、能训练;在训练手段上,有电化教学和模拟训练,只要改革组训模式、创新组训思路,扎扎实实去抓,民兵训练一定能够有效落实。基于这一认识,该人武部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民兵组训问题。
——工训矛盾没有协调好。人武部按照第一季度编兵整组、二三季度训练、第四季度考核的惯例,以我为主抓训练,可是,滦县是个以农业和矿业为主的县,二三季度正值农忙和厂矿企业生产高峰期,导致民兵参训率不高。有的民兵即使来了,也是人在训练场,但心里却想着生产,找个理由就请假走了。
——训练计划缺乏针对性。人武部单纯追求参训率,只要参训率高就认为训练落实了,而民兵训练的课目设置、组训实施和考核年年一个样,不管是新民兵还是老民兵,训练“一锅煮”,有的民兵入队多年,年年参训都是队列、射击等课目。组训“走过场”,必然影响民兵参训积极性。
——组训方式缺乏灵活性。以前,人武部组织民兵训练主要靠“集训”一招,而民兵分散于城乡各系统、各行业,空闲时间、居住位置、家庭情况和专业基础各异,需要灵活多样的组训方式,如果方式不适应主体,训练落实自然难。
找到问题症结,该人武部对症下药进行民兵组训改革。针对民兵训练时间难保证问题,他们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抓住年初、年末或农闲时机,多批次组织民兵集训。对生产较忙的企业民兵,他们缩短集中训练时间,结合生产开展岗位练兵,见缝插针落实训练内容。针对训练“一锅煮”问题,他们以担负的应急应战任务为牵引,区分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分类安排训练。同时,他们根据乡镇、街道和企业承训能力实际,将基础性训练任务下达给基层武装部,由各单位自行组训,县人武部主要组织专业性强、装备短缺、难度较大的应急应战课目训练,腾出手来加强对各民兵连的训练指导和督察。
在此基础上,该县人武部在年初部署训练工作时,就提前把年度训练计划通报给基层武装部和民兵连,以便编兵单位和广大民兵事先安排好生产和个人事项,确保了集训时人员、时间、内容落实,从而有力推动了民兵训练质量效益和战斗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