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1962中印战争 外国人怎么评价
- 2、李奇微的 七天攻势,怎么破解?
- 3、什么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 4、彭德怀是如何破李奇微“磁性战术”的
- 5、70年过去了,是时候把志愿军180师的那一仗说清楚了
- 6、志愿军如何打破磁性战术?
1962中印战争 外国人怎么评价
评价: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战场上体会到了中国志愿军的陆战风格,在这场战争中,李奇微是非常确认中国会胜利的。
扩展资料:
如果中印之间爆发战争,美国会尽最大可能帮助印度,这是毋容置疑的。
当然美国不会跟中国直接交战,只会在武器装备、作战信息上给印度提供支援,还会出动兵力在中国周边进行战争威慑,外交上联合西方国家支持印度,孤立中国。
美国绝不会贸然跟中国交战,坐视中印两个大国两败俱伤,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才是美国最大的利益所在。
李奇微的 七天攻势,怎么破解?
你应该讲的是朝鲜战争中李奇微的七天磁性战术,确实在他的战术对志愿军在战争初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主要一、我们的后勤保障能力有限,志愿军只能配带有限的口粮,后勤支援跟不去,不能长时间作战;二、志愿军没有汽车,全靠步行,一天的步行路程有效,而美国等联合国军都是车辆运行。有时会超出志愿军的作战区间;三、后续在洪学智等高层领导下,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得到解决,苏联也送来大量的军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为何它是任正非的秘密武器?
任正非曾说,我们的研发标准是:
在距离我们目标二十亿光年的地方,投一颗芝麻。
距离目标两万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苹果。
距离目标几千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西瓜。
距离目标五公里的地方,我们投范弗里特弹药量。扑上去、撕开这个口子,纵向发展,横向扩张,产品就领先世界了。
何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范弗里特弹药量,在军事上代指唯火力制胜论。
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敌实施强力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意在迅速高效地歼灭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
范弗里特弹药量,来源于抗美援朝的一个典故。
1951年5月26日,美军全线超过三八线。
胜利来得太快,令范弗里特兴奋得不可自持。
但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国内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浪费了美国纳税人的钱。
在美军疯狂的反击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继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战术,而且将发扬光大。
战后的统计显示,他在反击作战中所使用的弹药量,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
记者们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这些弹药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变成了一片焦土。
美军飞行员们从空中向地面看去,他们说,在那些发生战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为什么范弗里特弹药量没有压垮上甘岭?
1952秋,时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把目光锁定在地图上两个标高不超过海拔597.9米的小阵地上。
他决定再次践行一下自己的伟大理论:
“没有什么阵地是十万发炮弹解决不了的,如果十万发不行,那就再来十万发!”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数据最后的结果是:190万发。此外还有5000多枚航弹。
更尴尬的是,原计划伤亡人数是250人,结果伤亡了2万多人,而两个阵地居然还没有拿下来。
若干年后,很多参与这场战役的联军官兵依然都耿耿于怀: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人命和火力却依然拿不下上甘岭?这不科学。
有人说这是大力出奇迹:是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火海——不过这理由其实很片面:
不怕死固然很重要,但血肉绝对怼不过钢铁炸药。
是什么保护了志愿军官兵的生命?
其实答案很科学,是一种复合型多功能一体化人工非正向山地纵深防御战术体系——简单的说,这叫反斜面坑道战术。
反斜面坑道战术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建立在血的代价基础上的。
最初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其实对美军惊人的火力并没有直观感受,他们按照国内战争的经验进行防御和狙击,结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不过志愿军强悍并不在于其有多能打多不怕死,而是在于其善于总结和学习。
当第一次见识到绝对火力优势后,破解的方式就同时在酝酿了。
如果把主要兵力布置在反斜面阵地上,在配合精心设计的坑道和工事,布置好合适的曲射火力,那不但可以让敌军大部分火力成为摆设,极大的保存己方的兵力兵器,还能得到后方阵地的冲锋的火力支援,快速对表明阵地之敌实施反突击,以达到低代价防御阵地的效果。
这个可能有点难懂,不过换成美军视角则可能更容易明白:
我用10万发炮弹把这个表面阵地变成火海,然后步兵开始徒步进攻。
刚开始的时候,阵地上防御的机枪火力并不强,但从山那头打来的迫击炮弹却一直追着我们炸。
而等步兵们顶着伤亡即将爬到山顶的时候,迎面就是一顿手榴弹以及敌人步兵凶狠地怼了上来。
即便美军再抗下这一波越过山顶往下一看,发现已经有无数的机枪射孔在冷冷地对着自己,而且对面山头上早就标好位置的炮弹也已经飞在半空了。
运输线上的伤亡远高于阵地上。
反斜面坑道战术是那个时代志愿军人力智力所能达到的防御巅峰水平,但其并非没有弱点。
最明显的弱点有两个:
一是怕补给线被切断失去兵力物资补给;
二是怕棱线被敌人彻底控制。
如果被切断补给,没有持续的力量进行兵力火力的反突击,那整个坑道反斜面阵地就失去了作用。
而如果棱线被敌人牢牢控制,则坑道就有被孤立并各个击破的危险。
联军其实既不傻也不懦弱,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两个弱点,并尽最大力量勇敢地进行攻击。
而是防御者要护住这两个弱点,则更需要无穷无尽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很少有人知道,美军的炮弹除了打在阵地上的,其实有很大比例是消耗在覆盖封锁志愿军的补给路线的。
由于路线没有反斜面阵地的掩护,几乎每一次人员物资补充,都要承受极大的伤亡。运输线上的伤亡比例甚至远高于阵地上的。
在最困难的时刻,送上去一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阵地上的物资匮乏也到了极限,一个苹果转了三圈没吃完,没有水喝只好喝尿的故事,真实和普遍的发生着。
总结:
这些年,如果有营销上的认识的话,唯一可以确定的真知识就是:
杀鸡用牛刀!
彭德怀是如何破李奇微“磁性战术”的
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 志愿军便将美军拖入了阵地战, 绝不轻易离开战壕, 而且在对峙期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为后来的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也就此失灵。
美军便会事先计算好志愿军的前进路线和时间点, 在志愿军行军时, 他们便向后撤, 这就使得志愿军行军一晚后, 却发现打击目标和他们依然隔着70多华里, 这就使得志愿军擅长的迂回穿插战术无从施展。
而美军在行军途中也开始重视抢占山头等制高点, 在白天到来时便同时出动空军和重型火力武器对志愿军进行反杀, 后勤补给困难的志愿军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消耗, 在“磁性战术”下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扩展资料:
彭德怀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陕甘支队司令员;到达陕北以后,担任过红军前敌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他曾任党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他还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70年过去了,是时候把志愿军180师的那一仗说清楚了
180师失利是志愿军永远的痛。但我想说的是,1951年至今,70年过去了,该给他们正名了。本文不谈人事,也不谈责任,只谈战场态势,来还原180师全体将士的 历史 功绩。因为要是谈人事,谈责任,这个问题就永远扯不清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进攻战役中的攻击速度是平均每天5到10公里。在朝鲜战争面对志愿军时,这一数据大大下降。在运动战时期,美军在进攻战役中的攻击速度是平均每天1.3到3公里。在阵地战时期,当志愿军没有坑道工事时,美军面对志愿军坚固防御阵地,在进攻战役中的攻击速度是平均每天0.5到1公里。有了坑道工事后,这一数据为零。
可见美军对志愿军进攻最强势的时候是平均每天能前进3公里,这一阶段就是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
在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从5月23日到6月10日的19天的时间里,美军攻击前进了55公里,平均每天3公里,这是美军与志愿军作战的最高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前9天美军攻击前进大约45公里,后10天美军攻击前进大约10公里。也就是说,前9天美军平均每天能攻击前进5公里,而后10天平均每天只能前进1公里。
每天前进1公里,这其实相当于1951年秋季防御战斗,美军面对志愿军坚固防御阵地时的战斗情况。而这段时间正是华川阻击战和铁原阻击战正在进行时,当然也包括其他的阻击战。
也就是说,铁原阻击战和华川阻击战,志愿军用临时野战工事打出了预有准备的坚固阵地的水平。
1951年5月19日,李奇微飞往韩国,在第10军指挥所会见了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第9军军长霍格、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会谈后,李奇微下达了命令:
第8集团军应在5月20日发起进攻,第10军在右翼,制止志愿军在右翼的突破,并协同第9军右翼部队转入反攻,第9军右翼由第10军负责保护。
第9军在中路,进攻并夺占春川盆地以西的高地。
第1军在左翼,沿汉城至铁原的轴线进攻,并负责保障第9军的左翼。
从李奇微的命令可以看到,美军的打法还是标准的李奇微打法,一字排开,齐头并进,步步为营。如果按照李奇微的打法来,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的这段 历史 也就没什么争议了,这种打法志愿军根本不怕,甚至可以说是礼送志愿军。
但是,美军真正转入反攻前,在范弗里特的坚持下,变更了部署:华川水库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划给了第9军。第10插向东北方向,追击撤退的志愿军和人民军。韩军第1军团沿海岸线北进,而后向偏西北方向进攻。
非常明显,范弗里特的打法是典型的志愿军打法。美军第10军是正面攻击部队,韩军第1军团迂回侧翼,负责侧击,美军第9军是穿插分割部队,负责割裂志愿军第3兵团和第9兵团之间的联系,并切断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集团后路,负责阻击。这样一来,美军第9军、第10军和韩军第1军团将对志愿军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集团形成一个包围网。
但是,志愿军20军58师的华川阻击战,挡住了负责穿插的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6师团,使得范弗里特计划中封住志愿军和人民军退路的部队无法到位,计划就此破产。上面这张图是27军在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的战斗示意图。我们再看下面这张美军绘制的5月19日战斗态势图,结合在一起看,非常明显,美军第9军占领华川后东北上,将完全封住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集团的退路。关于华川阻击战,参见美军司令设下完美的陷阱,彭德怀吃了亏,一个师长找出了破解之道
那么,华川阻击战和180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非常大。
虽然在5月23日到6月10日,美军全线攻击前进了55公里,但平均每天3公里,并不真正是每天就一定是3公里。
我们就来考察在战役中线的180师的情况,顺便说一下179师。
美军在中线的是第9军,5月23日发起反攻后,到5月27日进至华川,随后志愿军20军58师打出著名的华川阻击战,在随后13天里,美军第9军只前进了10公里。
韩军第6师团在5月23日时距离华川大约48.6公里,美军第7师距离华川大约41公里。也就是说这两支部队只用5天就攻击前进了40多公里。看起来攻势迅猛,其实里面有很多文章。
按照李奇微一开始的部署,美军和韩军各部都是直着北上,60军其实只要面对美军第7师。随着范弗里特变更了李奇微的计划,美军第9军重心东移,志愿军60军需要面对美军第9军整个军,即美军第7师、24师,韩军第2、第6师团。战场态势参见上图,这张图是能最清晰地看清180师战斗情况的图,我在图中还进行了标注,这样就更清楚一点。
而60军表面上是一个军,其实179师配属给了15军,181师配属给了12军,自己手上只有一个180师。其他两个师一直到了志愿军北撤时才得到命令归建。179师距离不远,但181师就远了,一直到26日才归建。
所以60军手中只有两个师来抗击美军第9军的两个美军师和两个韩军师团。除了火力处于绝对劣势,兵力也处于绝对劣势,为1万6千余人对敌4万5千余人,兵力对比将近1比3。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60军179师和180师,美军第9军的第7师和韩军第6师团可以在一天之内赶到华川,也就是5月24日。
在真实的 历史 中,181师走的路和12军近似,在26日傍晚赶到华川;12军跟随在181师之后,军部和35师通过华川,34师还在之后;在12军经过华川的同时,20军59师通过华川。27日,58师经过华川,发现华川已被美军占领,遂主动停下来阻击。
如果5月24日华川被敌占领,第9兵团的12军、20军、27军,第3兵团的181师以及人民军“金”集团将被美军包围,基本上会全军覆灭。
不懂军事的人就要跟我说了,就算180师迟滞了美军5天,那它毕竟打了败仗啊。
前面说过了,如果按照李奇微的方案,180师和179师只需要对付一个美军第7师。按照范弗里特的方案,180师和179师也只需要对付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6师团。
这两种情况,美军是打不崩180师的。
可是 历史 往往是由很多巧合的细节构成的。本来63军的正面是韩军第6师团,按照范弗里特的方案,韩军第2师团和美军第24师应该接替韩军第6师团继续向63军进攻。因为63军军长傅崇碧感觉到自己有被美军穿插分割包围的危险,跳出了美军包围圈北撤。这样一来,美军第24师和韩军第2师团的当面没有了阻碍,直接就迂回到了180师的右侧后。
本来180师的正面是美军第7师,在5月23日和24日白天的战斗中,在180师538团和539团的奋勇抗击下,美军第7师只前进了2公里。
可是因为美军第24师迂回180师侧后,攻占了540团的城隍堂阵地,180师面临被分割于北汉江南岸背水绝地的态势中,180师只能北撤,在北汉江北岸继续阻击。
180师538团和539团在北汉江南岸时,距离北汉江大约5公里,540团占领的北汉江北岸鸡冠山、城隍堂一线阵地距离北汉江大约6.6公里。538团和539团北撤后,为了和540团平齐,等于美军可以顺利前进11公里。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由于15军不知何故,没收到第3兵团在23日下达的就地阻击的命令,已离开春川地区。所以美军第7师并不是完全跟踪追击180师,而是利用15军留下的空隙,向东北方向攻击前进,只有一部与180师继续接触。而韩军第6师团东移,接替了对180师正面继续进攻的任务。
如果没有这一巨大的空隙的话,179师且战且退,正好可以和180师并肩阻击,两个师可以形成一个整体。179师可以独力对抗美军第7师。180师的情况要差一点,除了对抗正面的韩军第6师团,还要兼顾迂回其侧后的美军第24师和韩军第2师团。但至少179师就不会轻易被美军第7师击败,180师的左翼是有保障的。
但这个巨大的空隙使得179师且战且退的速度难以抗衡美军机械化部队的速度,使得179师一直在无法站稳脚跟的情况下与美军第7师交战,情况就变得非常被动。
但是,在绝境中,180师展现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在美军第24师迂回其后路的情况下,与美军第24师、第7师一部,韩军第6师团激战,仅仅从鸡冠山一线退至北培山、驾德山一线,退了3.5公里左右。也就是说,美军第9军在24日、25日在180师正面仅仅攻击前进了3.5公里。
但179师的情况却不乐观,美军第7师为什么会东移?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公路,以发挥机动优势。179师始终和美军第7师处于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态势中,动作只要慢一步,就被包围。这样的战斗根本没有办法稳住阵脚来组织防御。
在26日上午,180师身后北偏东大约7.6公里的179师马坪里阵地被美军第7师17团攻占。而美军第24师也在26日攻占180师身后北偏西9公里左右的滩甘里,180师的后路被完全切断。但180师正面的美军第24师主力,韩军第6师团主力和美军第7师一部依然未能取得多少进展,180师还保持驾德山一线阵地。也就是说美军在180师正面,从5月24日至5月26日只攻击前进了5公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战场态势完全是犬牙交错,美军第7师先头部队已通过了马坪里,在距离华川8公里左右的原川里、场巨里和179师535团、537团交战。由南到北,180师和179师周围到处都是美军和韩军部队,敌我完全混在一起。研究180师,最好是要把时间节点精确到小时,但这样没有几万字的篇幅是写不完的。本文只从攻击速度来讨论,就只能从略了。
179师和180师承担的任务不同,179师只是阻击,所以马坪里失守后,179师立即向史仓里转移,不然美军第24师会把他们的后路也切断。而180师承担着掩护伤员转移的任务,他们只能坚守。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美军迂回后路的情况下,180师还是只让美军平均每天攻击前进1.66公里而已,远低于第五次战役美军平均3公里的攻击速度。
占领马坪里后,美军第17团于27日继续向华川突击,此时距离是大约17.6公里。至27日中午,美军占领华川。幸而这个时候20军58师赶到了华川,主动投入战斗,制止了美军的快速前进。
180师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北撤以摆脱困境。关于180师的书籍和180师诸人的回忆录都认为这是避免失败的关键。
但师长郑其贵一直坚持执行上级命令,就地阻击。就地阻击就是死路一条,180师从上到下全都知道,各个师级干部,各个团长政委都提出北撤,但最终180师党委开会研究还是决定留在原地打。
180师如果不坚持阻击,美军最快在24日就能打到华川,最晚在26日也能打到华川。马坪里是26日上午失守的,要不是180师还在后面牵制美军,美军直接就可以突击华川了。
不管是24日还是25日或是26日,在这个时间节点,第9兵团没有部队能赶到华川。已经断粮的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集团将百分之一百被美军包围,没有任何部队能救援他们。美军甚至不用攻打,饥饿就能把这十几万大军拖垮。
所以我向来不同意“180师惨败”这个说法。180师确实是失利,但不是惨败。什么叫惨败?指挥出现错误,判断出现问题,处置情况不当,确实打不过敌军,这个叫惨败。有人会跟我说,180师损失了三四千人,怎么不是惨败?那可以去查查志愿军历次阻击战中各部队的伤亡,以及第3兵团第五次战役的具体损失再来跟我说。本文不列数据,以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180师除了最后突围时分散突围值得商榷,除此之外,没有犯任何错误。全师都知道留下来阻击是死路一条,请问180师哪个人不知道?那他们为什么留下来?解放军就是这个特点,总是有部队主动去牺牲。180师不愿意牺牲,自己跑了,那转移中的部队怎么办?特别是伤员怎么办?以及第9兵团和人民军“金”集团怎么办?
其实就是这样,要么180师去牺牲,要么伤员和第9兵团完蛋。这是一道选择题,只有两个选项!180师最终选择了坚决执行命令,自己去死。
这不叫惨败,这是牺牲自我,顾全大局。
投手榴弹的是美军排长巴恩斯,面对180师,美军步兵表现还是不好,士兵躲在一旁,排长却在奋勇作战。在第二次战役惨败后,美军补充了大量老兵,这些连长、排长就是其中骨干,而这些人在后面的战斗中也是主要力量。不补充这些二战老兵,美军步兵的战斗力还要孱弱。
这篇文章并没有展开讲,只是从美军进攻战役攻击速度的角度简单说一下。真正讨论180师的时机还未必成熟。但是作为一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者,我呼吁是不是该重新审视180师的问题。我军向来是非常严厉的,这在战争年代和以前的 历史 背景下是无可厚非的。比如之前水门桥的文章提到的180团团长牺牲在黄草岭。20军的总结在表扬他的同时,依然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段 历史 ,心态可以更平和一点。毫无疑问,180师是失利了。但是180师的失利,是在给全局做出牺牲,这一点是要给予正视的。单纯地只看失利,而没有看到180师发挥的作用,是不是过于片面?是不是应该改变思路?本文不谈人事,不谈责任,这些东西谈不清楚,但战场态势图是永远不会骗人的。
保存好自己的部队,会受表扬。部队受到损失,会挨批评。那么如果是为了保存别的部队,让自己的部队受到损失,那应该受表扬还是挨批评呢?郑其贵师长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后果,就是让自己受损失,别的部队被保全。
很多人指责郑其贵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不懂变动,不敢“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是天大的笑话,不能只想着自己啊,180师确实能跑掉,有好几次机会。但180师只要跑了,第9兵团肯定完蛋。所以,这不叫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而是坚决执行上级命令。
这就是党性,对党的绝对忠诚,主动作为,勇于担责,不怕困难,敢于牺牲。
志愿军如何打破磁性战术?
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 志愿军便将美军拖入了阵地战, 绝不轻易离开战壕, 而且在对峙期间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为后来的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也就此失灵。
美军便会事先计算好志愿军的前进路线和时间点, 在志愿军行军时, 他们便向后撤, 这就使得志愿军行军一晚后, 却发现打击目标和他们依然隔着70多华里, 这就使得志愿军擅长的迂回穿插战术无从施展。
而美军在行军途中也开始重视抢占山头等制高点, 在白天到来时便同时出动空军和重型火力武器对志愿军进行反杀, 后勤补给困难的志愿军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消耗, 在“磁性战术”下逐渐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扩展资料:
针对中国军队惯用的迂回穿插战术,一反过去分兵冒进的做法,而改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打稳扎的战法,力求东西呼应,互相支援,保持一条连续的战线。
公路上小股坦克配合下的机械化分队与中朝军队保持接触,一遇猛烈反扑就往回缩,粘住中朝军队第一线部队不放,用炮火消耗中朝方的兵力后,再根据中朝军队投入兵力的大小,或迟滞对手行动,掩护主力退缩转入防御,或进占某一地域,借助猛烈炮火发展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