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秦始皇陵墓的五大机关,至今无人能破吗?
秦始皇陵墓是我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的规模很是复杂,听说昔时为了建筑秦始皇陵就征用了八十万壮丁,这在当代社会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固然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秦始皇陵墓里面的瑰宝必定不少,可是数千年来却没有人晓得里面藏着什么,于是人们便揣测里面有什么反盗墓机关。
第一关——连弩
若是有看多三叔的盗墓笔记的话就晓得书中有如许一小我物叫做解雨臣,他就是从小在一个梨园子长大,练习身体柔韧度就是为了更好地盗墓,在墓地里,林林总总的机关就是考验你身体的一个柔韧度。而这个盗墓里面的连弩这个机关其实并不不凡,他就是盗墓机关里平常的一个机关,通常设置在墓门,和局促的墓道口内,往往盗墓在一起头的墓门中,若是没有极好的反响才能可能就被射死了,或者是在局促的墓道里,没有很好的柔韧度也惨死在弩箭下,成为一个刺猬。
第二关——翻板
在泉台里走着走着你可能就掉进了一个陷阱,这个陷阱就是翻板,翻板下面有可能是摆满尖刀的坑底,有可能是另一个墓道,还有可能是尸蹩虫子等等,总之翻板就是在你不注意的时辰让你和步队落单,让你进入陷阱之后自行衰亡,也就是说在泉台中行走你一点都不能够放松 ,要打起十二分的戒备。
第三关——伏火
良多盗墓贼会挖断泉台墙体来进入泉台,可是良多墓地里面的墙体夹层里面有白磷等易燃物,当白磷接触到空气中就会自燃,然后导致盗墓贼本身把本身烧死。除此之外,最暴虐的就是在墙体夹层里浇上硫酸,这个时辰盗墓贼下墓,挖破了墙体,硫酸汩汩流出,盗墓贼跑也跑不走,终极会被硫酸包抄,侵蚀个清洁,所以说盗墓其实就是双方聪明和手艺的一个比拼。
第四关——水银
大师都晓得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没有翻开的时辰,把持仪器检测过秦始皇陵里面有一条水银河,水银是重金属,有剧毒,先不说接触到水银,就是陵墓中水银挥发产生的大面积毒气,几乎使得任何有生命的生物根柢接近不了,而秦始皇的棺椁就是漂浮在水银河上面的,盗墓贼就算是到了这一步也只可以望洋兴叹,一点方法都没有。
第五种,流沙层。战国魏王便开始采用流沙护墓,秦始皇也不例外,而且在流沙中填上巨石,一旦有人挖沙,巨石便会下落迅速填充,顷刻之间即可要人性命。
固然以上也是揣测罢了,真正里面有哪些机关还要比及秦始皇陵公开于世的那一天,不外偶尔也恰是由于奥秘,由于待解,而激发无数学者去讨论
考古专家是怎样挖掘流沙墓的
别被盗墓小说误导了,比如1L说的什么校尉什么什么的,这很明显是不懂考古发掘是怎样做的外行。考古发掘不是打盗洞,不需要用什么木板支撑做坑道,而是从上到下整体揭露。
明白了方法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你说的流沙墓,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一般所说的流沙墓,并不是墓建在流沙里(那也没法建),而是指墓墙砖后有流沙,属于防盗技术。对于整体揭露的考古发掘而言,这点小机关根本不算事。因为重力作用,流沙只可能向下流,从上到下整体揭露,一层一层挖下去,是不可能触发流沙机关的
古墓中暗藏的机关你知道几种,人类的智慧太厉害了
古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坟墓都会用上怎么的机关呢?是不是如电视剧中那样,会射出毒箭?放下断龙石?或许还来个独特的守墓兽?
一、机弩。早在两千多年曾经,大家就初步在墓穴中设置一些自动防卫的设备,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妄图的人。据了解,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计。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据说有空前杂乱的方式:“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注。”考古学家认为,以机发之矢射杀盗掘者的方法,应当说是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水准的机械计划思维与机械制造技术。
二、在墓顶放置简略溃坍的巨石。 这些躲藏的巨石能将企图进入的盗墓者砸成肉酱。春秋晚期的太原晋国赵卿墓,墓圹的四角,每隔深1米左右,各放置着一块重约50公斤的大石头,这种现象一向延续到接近椁室上部的填土。这些石块,显然是填墓时有意放置的。考古工作者判别,其作用,在于积石十分简略溃坍,使盗墓者难以进入。曾有许多盗墓者丧生于积石当中。
三、流沙防盗。在古墓中确有流沙存在。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就选用了这种独特的防盗术。它选用积沙积石的方法,当盗墓者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活动会带动石头塌方,沙层中精心埋藏积石、最小的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
这些躲藏在流沙中的石块形状纷歧,边角十分尖锐,而且石块放置的方位也是精心计划的,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响马从不相同的部位进入。墓室顶层坍毁以后,许多沙石堆积在棺内,有效地防止了被盗。
四、墓中置“水银池”。 此外,在墓中置“水银池”,用水银蒸腾的气体毒杀盗墓者,是一种充沛运用各种方法反盗墓的典型史例。古代的司马迁对于秦始皇陵地宫储有许多水银的记载,除了史籍记载之外,在秦汉期间就有人通过盗墓实习而确实发现。如今,这个实际现已被考古专家和地质专家用新的地球化学探矿方法所证实。考古学家认为,地宫中许多储注水银,或许也有以剧毒汞蒸气杀死盗掘者的动机。以当时人对于水银化学特性的知道而言,不会没有注意到汞中毒的现象,而运用水银的这一特性用于防盗计划,也是很天然的。
五、连环翻板。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散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基地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人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
六、铁索吊石。与连环翻板功用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面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运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法连接跷板,基地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榨可自动坠落。悉数结束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坠落,如同打井的轱辘俄然放松,悬空的巨石快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冢,墓道当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布满利刃。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当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东西,显然是盗墓者所携。
当然,这些反盗墓机关仅仅全部机关中的冰山一角,古人防止盗墓的方法还多着呢?
关于盗墓
防盗机关:流沙护墓,暗器翻板,毒气缺氧
在墓葬中设置杀伤性的“暗器”,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彻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一些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墓室内“积石积炭”的作法,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兼起到防盗的作用。用“积沙”的方法防盗,也是这个时期发明。如河南辉县发掘的魏王墓,在棺椁固定之后,便往墓坑内填沙,据考古工作者测定,沙的填入量下自墓底起,上至地面八米处止,共深达94.4米,体积达1000立方米。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盗墓者如果采用掘盗洞的办法企图进入墓室,那么他刚挖出一个洞,流沙便马上会将这个洞重新填满。除非把整个墓室内的积沙都运走,不然就只好“望沙兴叹”了。
这个方法到汉代还在沿用。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条下记载,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兴建之时,“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辆为僦,载沙便桥下,送至方止,车值千钱”。看来是不惜花费重金从远处运沙回填到墓中。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不少汉代墓葬大量填沙,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据《汉旧仪》记载,汉代的皇陵地宫中“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这些,都是用来对付盗墓者的“机关”。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古代帝王墓葬中设有暗弩张弓、翻板机关或者毒气的传说,都属于古代的防盗措施之列。
流沙墓有了破解的办法。暗器翻板只是传说,从未出土实例。秦始皇陵即使有努弓等暗器,日久必然失效。翻板陷阱也会被淤泥填埋。缺氧还可以通风,对付汞蒸气,只有穿防化衣,靠氧气瓶呼吸了。
但防盗效果显著的“以山为陵”,并非李世民首创,只不过到了唐朝,这种葬制更为成熟罢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因山不藏,不复起坟”,才是最早。霸陵位于今西安市灞桥区境内,所在地有一个很好听的叫法,“凤凰嘴”。当年,刘恒命工匠在此地的北山上,斩涯为冢,凿洞为玄宫,以水为陵号。
依山为陵也非刘恒首创,只能说是帝王陵中的第一。这种墓在西汉时已颇为流行,如现今考古发掘发现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鲁王墓、徐州龟山汉墓,都属同样结构,在山崖中开凿了巨大的洞穴而成。
崖墓,历史很长,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崖墓,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经考古多为战国古墓。从这点来说,皇家的“依山为陵”反盗葬式,是受到了民间崖墓葬制的启发。崖墓在南方临江河少数民族中间极为流行,至今仍有。到了东汉,崖墓,则多俗称“蛮洞”。
反盗墓招三:“铁水浇筑”加固
民间以“粪水术”轻易破之
将墓穴开凿于山之中,坚固异常,防盗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显“漏洞”,其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闭洞口,如何反盗墓,工匠煞费苦心。铁水浇筑,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被西汉广川王刘去盗掘过的战国古墓魏襄王冢就是这样。《太平广记·冢墓》(卷389)记述,“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正史所记、最为著名的铁水封陵,当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据《唐会要》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唐十八陵》(陈安利 著)所述, 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的考古勘查,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靠性。乾陵墓道开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长 63.1米,宽3.9米,呈斜形坡。墓道与墓门间用吞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四千块。石条之间用铁栓板拴拉,每三层上下用铁棍穿联,再用锡铁熔化灌缝。工程如此复杂,为关中十八陵所罕见。石条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发现“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结果表明,目前没有发现乾陵被盗的痕迹。可见,武则天的反盗陵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在民间,铁汁固墓也成为反盗墓的手法。从古人的记述中可以发现,如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尸穸》(卷13)记述了一个故事: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
道高一层,魔高一丈。盗墓者破招手段“粪水术”很绝,或者说很另类:天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来浇灌锈蚀铁汁,经过若干长的时间,竟然也让其打开了。看来,再强的反盗墓招式也有致命缺陷。
反盗墓招四:“积沙”、“积石”生畏
郭庄楚墓安全设计一环套一环
“崖墓”防盗效果显著,普通的土丘墓也不是没有办法防盗。
常见的是“深挖洞”,将墓穴挖在深处,如秦汉墓穴都设于十几米深的地下。记述中原、北方地区丧葬制度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称,“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同时再置坚固的石椁,防盗的效果更好。棺椁以木质为多,石质棺椁安全性肯定要优于木质棺椁。盗墓者常用盗墓工具斧、凿,要想很快盗开棺椁,应该更费周折。
在这些反盗墓常规措施之外,土丘墓最绝的反盗墓招式是“积沙”、“积石”。这种墓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积沙墓”或“积石墓”;如果是复合型,则是“积沙积石墓”。
石虎死后葬显原陵。从史料记载来推测,显原陵亦为虚冢,石虎并未葬在陵中。《资治通鉴·晋纪》(卷100)记载,东穆武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jùn 古同“俊”)做一个梦,梦见石虎咬其膀子,一怒之下去挖掘显原陵,欲鞭尸泄忿,但打开了陵穴后,并没有找到石虎的尸体。于是慕容儁“购以百金,邺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尸于东明观下,僵而不腐。”
找到石虎的尸体后,“儁蹋而骂之曰:‘死胡,何敢怖生天子!’数其残暴之罪而鞭之,投于漳水,尸倚桥柱不流。”后来前燕为前秦灭亡后,告密者李菟也因此被杀了,被桥柱子拦住留下的石虎尸体,得到重新收葬。
类似“虚冢”,史书上的记载还有——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其月死,即义熙元年也,时年七十。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竟不知其尸之所在。”(《晋书·慕容德载记》(卷127))
“人莫不闵之(指为父杀仇家的张琇),为诔揭于道,敛钱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知其处。 (《新唐书·孝友传》(卷208))
中国盗墓史上的第一波高潮出现在汉末,帝陵民冢被盗严重。后世对反盗墓便格外重视,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以假乱真、以“虚葬”手段处理后事的防盗方式普遍流行。
传说,诸葛亮在死后便设疑冢多处。现位于汉中盆地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冢,就有真假之疑。诸葛亮秘葬定军山与他当年的经历有关。定军山是米仓山向西北伸入汉中盆地的支脉,曾是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兵戎相见的三国古战场。诸葛亮在北伐生涯中,曾在这一带驻军镇守,在山中推演八阵图,教兵演武,北伐曹魏,此山遂得名“定军山”。
诸葛亮死时有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目前立碑的“诸葛武侯真墓”,其实是虚冢;而未说真冢的“武侯之墓”,倒被被认为是真的,由此民间有了“真墓不真,假墓不假”一说。一般认为,诸葛亮的真实葬处是“武侯之墓”,位于定军山西北角,占地300多亩。实际这两处墓都是假的,“诸葛武侯真墓”,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陕甘总督松筠,依当年诸葛亮疑冢说而垒;“武侯之墓”是诸葛亮的衣冠冢,也不是他的真身所在。
虚冢不只是汉人惯用的反盗墓招式,北方少数民族也喜欢,但多称“潜埋”。
《宋书·索虏传》(卷95)记载,当时的鲜卑族即有这样的习俗,“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所以,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至今没有发现。
反盗墓招二:构筑“崖墓”阻挡
皇家受启发创“以山为陵”葬式
虚冢设疑,虽然可以迷惑世人,给盗墓者造成干扰,但虚冢还是有坟头的,所以盗起来很容易,一个个掘开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称,“会须尽伐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操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依古制“不树不封”,又与后来传统丧葬习俗相悖,与主流孝道不符。况且,帝王们多喜欢张扬后事,造大坟高冢,以显皇家威仪。
既要威仪,又要安全,那只有把墓穴造成坚固一些。“依山为陵”,将墓穴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便成了又一种反盗墓流行招式。
依山为陵,显然比平地起穴那种封土式陵墓防盗效果要理想得多。由于墓穴筑在山中,普通的民盗、散盗是不可能得逞的。但这种葬法一般人家也造不起,造不成,非帝王陵寑、王公贵族墓冢不可为。
这种开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坟丘类型的墓穴,考古界惯称“崖墓”。一般认为,这种依山为陵的崖墓兴起于唐朝,开创者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昭陵玄宫,开凿九嵕山(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陵墓。
古代皇室墓穴有机关?
是真的!
防盗墓的机关:
主要包括坚固陵墓、防盗机关、诅咒恐吓、秘密埋葬、疑冢假坟、厚养薄葬、不留骨灰等。
1.坚固陵墓:加固封土,加固墓室,加固棺椁,依山建陵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号称“节俭”的皇帝,史书上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悬棺的帝王,对六朝和唐代帝陵影响很大。而这种“因山为藏”,采用不起坟丘的崖墓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盗的动机。《史记?张释之传》记载,汉文帝一次巡视灞陵,高兴地环顾群臣感叹道:“你们看,如果把整座北山都开凿成一个大石椁,哪里还能够有人撼动它呢!”可见他主张依山为陵的目的,还是为了防止日后被盗掘。与汉文帝灞陵同属“依山为藏”的河北满城中山王墓,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除了整个墓穴都开凿在山崖中外,还在墓道和甬道中塞满了巨石块,以防止盗墓者从墓道进入墓室。
唐陵中的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沿袭了这种依山为陵之制,而得以免遭盗掘。从《唐会要》的记载来看,“乾陵之官,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看来封闭得相当严密。五代时期人温韬在盗掘了唐诸陵以后,又想下手盗掘乾陵,但据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实际上很可能是由于乾陵采取了十分坚固的防盗结构而无从下手,因而乾陵可能是唯一幸免于盗掘之祸的汉唐帝陵。
宋、明以来,民间还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葬,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大卸八块,才发掘成功。
在民国也有这样的,比如汪精卫墓。汉奸汪精卫自诩为国父左右手,墓在紫金山的梅花山上,与中山陵为邻。1944年下葬之时作了钢筋混凝土保护盖,十分坚固。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动用工程兵炸开坟墓,开棺焚尸。汪精卫墓如果悄悄埋在浙江绍兴或者广东三水野外,不一定被破坏。然而,他却以一个卖国贼的身份来冒充国父左右手,结果落得个坟墓被掘的下场,不知算不算是弄巧成拙。
2.防盗机关:流沙护墓,暗器翻板,毒气缺氧
在墓葬中设置杀伤性的“暗器”,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彻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一些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墓室内“积石积炭”的作法,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兼起到防盗的作用。用“积沙”的方法防盗,也是这个时期发明。如河南辉县发掘的魏王墓,在棺椁固定之后,便往墓坑内填沙,据考古工作者测定,沙的填入量下自墓底起,上至地面八米处止,共深达94.4米,体积达1000立方米。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盗墓者如果采用掘盗洞的办法企图进入墓室,那么他刚挖出一个洞,流沙便马上会将这个洞重新填满。除非把整个墓室内的积沙都运走,不然就只好“望沙兴叹”了。
这个方法到汉代还在沿用。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条下记载,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兴建之时,“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辆为僦,载沙便桥下,送至方止,车值千钱”。看来是不惜花费重金从远处运沙回填到墓中。考古发掘中发现有不少汉代墓葬大量填沙,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据《汉旧仪》记载,汉代的皇陵地宫中“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这些,都是用来对付盗墓者的“机关”。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古代帝王墓葬中设有暗弩张弓、翻板机关或者毒气的传说,都属于古代的防盗措施之列。
流沙墓有了破解的办法。暗器翻板只是传说,从未出土实例。秦始皇陵即使有努弓等暗器,日久必然失效。翻板陷阱也会被淤泥填埋。缺氧还可以通风,对付汞蒸气,只有穿防化衣,靠氧气瓶呼吸了。
3.诅咒恐吓
现有资料仅山东济宁汉墓石刻防盗咒语“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一例。这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许作为一个盗墓者,过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吓诅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谓微乎其微。
4.秘密埋葬
盗墓工具
历史和文化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辩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阳铲是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还有旋风铲,火折子,金刚伞, 套尸锁,防毒面具,绳索,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