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减轻社区工作人员负担?
1.详细了解社区情况,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流程,相关政策,和社区居民情况。和居民习惯。
2.街道干部下沉,确保社区有人干事。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由10名核减到5名,核减的人员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街道经费下沉,确保社区有钱办事。将财政给街道的运转经费70%下拨给社区;街道权责下沉,确保社区有权管事。将低保优抚、医疗救助等12项初审权下放到社区审批,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街道维稳力量下沉,确保社区有能力维稳。
3.建议社区干部上午开展业务工作,下午专门入户走访,两大职能更加明确,落实更加细致、深入。由于“准入制”的推行,社区工作负担大幅度减少,工作定位更加科学,“减负”后的社区工作力量充足、队伍结构合理,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社区将对居民的管理寓于服务当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依法治理维护稳定,达到了开展“减负”工作的预期效果。
如何突破新形势下 社区建设的瓶颈问题
当前社区建设发展所遭遇的瓶颈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区已成为城市承担居住生活功能、居民谋求切身利益的重要场所;成为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提高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水平的有效形式;成为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阵地。然而,由于体制、机制、观念、手段、方法等诸方面原因,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瓶颈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解决突破。这些问题主要是: 社区管理体制如何进一步理顺。一是居委会层面组织与社区(街道)党工委内设机构存在体制不对称、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交错重叠现象。如何发挥在职党员、人户分离党员和流动党员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尚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沟通渠道。二是部分驻区单位与社区关系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状态。对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并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尚无操作性强的措施。目前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较多还停留在参加理论研讨和会议、活动层面,在发掘自身优势、主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三是社区党、政体制机制改革不同步,行政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条块分割”情况依然存在,条的管理还不能到点到位,块的综合管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只有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才能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才能使社区的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居委会民主政治建设如何进一步推进。几年前某区按照居务和事务分离的原则,建立了社区事务所,承接政府延伸至居民区的事务性工作。为居委会减负的做法,其初衷是符合上级精神和社区建设发展方向的,但实践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居民区出现的工作格局是:以党组织为核心,事务所包揽居民区层面工作,居委会成为虚设。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至少有五点。一是全部居委会成员义务工作,不拿报酬,居委会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居委会成员的工作干劲难以维持。二是居委会成员平均年龄偏大,而且在职人员难以保证精力投入居委会工作,而事务所成员坐班、拿薪,精力相对充裕。三是少部分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统筹协调能力还不够强,大部分事务所长大包大揽的工作方法难以改变,居委会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四是在具体工作中,民主自治和事务办理很难做到完全分开,其实各职能部门布置的各类调查统计工作能从居民区工作中剥离出来作为纯粹事务。五是居民群众对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缺乏足够热情,参与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四个不多”造成:政府管理创新不多、社会组织载体不多、社会力量投入不多、居民自觉自发参与不多。其核心问题是政府管理如何创新。当前可着力于“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社区作用”、“建立适应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挖掘整合丰富的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等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自治模式的对策建议 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改革也好,完善也好,都是需要付出成本才能实现。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只有一方面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从理论上奠定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地探索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源泉,才能逐步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群众得实惠、管理有实效、基层有活力”的目标。为此,笔者建议: 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社区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打破“四怕”思想障碍:一是块里怕“乱”,怕实行网格化打乱原有的、习惯的管理格局和模式;二是条里怕“放”,害怕自己的条的资源属地化;三是基层怕“翻”,怕翻“烧饼”,怕有反复;四是群众怕“换”,怕换汤不换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因此,要不断转变传统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使之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形势。 理顺关系。一是理顺社区党组织和内设机构、驻区单位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的关系。按照科学、系统、有序、高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内设机构设置,减少和消除工作交叉、重叠或出现盲点、空白点,明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二是理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工作机制。通过有效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各类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综合管理体制。三是理顺条块关系。进一步落实强化和突出“块”的作用,赋予“块”更多的责权利,进一步强化“块”对“条”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确保政令畅通,增强工作合力,在资源配置上相互整合,在落实工作上相互促进。 培育组织。一要大力培育民间组织,在结构上形成以服务居民群众、承接政府职能为主导的良好格局;二要对民间组织实施规范管理,逐步把青年网络社团纳入联合会的工作视线,对未注册登记的社区活动团队实行备案管理;三要规范开展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项目,通过对社区工作的梳理,每年以招投标方式向社会公开推出购买服务项目;四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在政府管理部门和民间组织之间设立一个枢纽式管理载体,使其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支撑、完善双重管理的依托、凝聚团体会员的载体和实现合作共治的平台。 凸现服务。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工作重点,把发展社区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社区实际,在做好现有的社区医疗卫生、职业介绍、社区教育、社区文体、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基础上,重点发展商办楼宇、企业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服务业、为老服务业、社区公共服务业、家居生活服务业,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和专业性、特色性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各行业的龙头品牌服务单位,加快建立各行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使社区服务这项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活力。 整合资源。一要整合党建资源,推进区域党员服务网络实体化建设,切实将党员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成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二要整合行政资源,把社区一门式事务受理中心作为平台,做实、做强、做好,认真梳理社区的各类工作项目,采取“费随事转”、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重新明确社区的各项工作内容和职责。三要整合设施资源,通过置换、购买、建造等多种手段,以及采取补贴经费的方式鼓励社会设施向居民开放,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四要整合政策资源,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研究中心的作用,将扶持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整合、聚焦,向社会公开,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五要整合信息资源,着重抓好区门户网站、社区服务热线、事务受理热线三方面建设,并最终实现“一网覆盖、综合联动”的目标。 抓好队伍。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有赖于一支善谋事、重实干、懂业务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核心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在区级层面建立社区工作者协会,协会的会员包括所有的社工和民选产生的居委会主任,进行社团登记,协会在民政局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居委会委员自觉接受全体居民的监督评议,街道办事处可结合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和社区(街道)职能科室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实施聘用。三是采取物质和精神奖励以及职级晋升等各种措施,鼓励社工取得职业资格。 总之,社区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作,关系到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到政府行政体制、工作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调整或重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政府部门转变观念,也需要基层群众转变观念;既需要政府部门“放手”,也需要社会组织“接手”;既需要我们设计好体制机制,也需要以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工作规范运行。同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好社区各项工作,以“管理不交叉、办事无空隙”为原则,积极探索前台一门式受理和后台垂直性管理服务的工作模式,使社区管理和服务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社区实行的减负增效有哪些好的做法
减负的目的是增效,是为了让社区向居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城乡社区减负后将强化居(村)民自治,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推行扁平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化社区大走访工作,实行上门服务、代理服务、承诺服务,通过开展大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坚持群众导向,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