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目前互联网安全的最大隐患来自哪里,应该做哪些准备
互联网网络安全的隐患及防范
对于网络安全的隐患,我认为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互联网目前面临的威胁。这有一个比较标准的定义,可能是导致对系统或者是组织产生损害,这样的意外事件发生的潜在的原因。比如说黑客攻击、网络上泛滥的病毒、垃圾邮件、各种软硬件的漏洞,这些都是互联网所面临的威胁。
第二个就是互联网的脆弱性。指的是可能会被一个或者是多个威胁所利用的弱点。关于互联网的弱点,我认为本身互联网是跑在一个TCIP的协议之上,所以对于很多上行的应用有一些脆弱的部分。而且网络的实体,也是受到自然灾害和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比如说台湾地震的时候,导致了海底的光缆中断,影响了东南亚的用户,这就是网络脆弱性的表现。
互联网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6个方面。
第一个是网络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隐患。都说安全管理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如果你采用了安全技术进行管理,还出现隐患,那么就是管理方法方面遇到了隐患。
第二个就是软硬件存在的漏洞。归根到底都是软硬件系统的漏洞,所以我们放在第二位。
第三个是黑客的攻击和威胁。
第四个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和间谍软件。
第五个是信息战的威胁。
第六个是自然或人为灾害。
那么网络安全方面的隐患,首先是是否友好的安全侧,然后有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人民有一个负责的高效运作的管理团队和人员,能够把安全管理程序实施到位。那么还要对于安全管理团队的成员进行适当的培训,以及全体员工的安全风险或者是安全意识的教育。另外一个就是看看这个单位是否有一个定期的风险评估或者是整改工作。因为只有通过风险评估,你才能发现你是否切切实实存在一些隐患,然后并加以整改。
第二个方面就是软硬件系统的漏洞。互联网目前所面临的威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以追溯到软硬件的漏洞方面。比如说目前DNS软件存在的漏洞,现在大家都知道BING是域名系统最广泛应用的软件,但是它多次出现在SAAS公布的排名当中,而且是威胁第一的。那么这可能导致攻击事件或者是恶意网站这样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三个方面是黑客威胁的攻击。目前来说,黑客的攻击目标是越来越明确,而且是呈现了有组织和区域性的趋势。所以,它现在对于互联网造成的威胁是最大的。根据CNCERT,就是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技术协调中心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的报告,光在中国大陆他们监测到感染僵尸网络的比例是520万台。黑客可以利用僵尸网络发动攻击或者是发送垃圾邮件、传送病毒等等这样一系列的威胁和攻击。尤其是拒绝服务攻击,很大一部分带有勒索的性质。比如说针对以网络为核心的中小企业的攻击,很可能有勒索的性质,导致中小企业不得不屈从于黑客的要求。
另外,还有针对DNS的拒绝服务攻击,这样的话,会导致用户很多的网站不能访问,很多的互联网的应用不能使用。
关于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间谍软件,这这边列出了国家计算机病毒中心2007年的十大病毒排行榜。这10种病毒里面除了德芙、灰鸽子和Smail以外,其他的都是和盗窃帐号相关的病毒。所以,现在的病毒有一种倾向,所以它造成互联网上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那么根据CNCERT2007年上半年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中,25%都是和垃圾邮件相关的。那么这会导致你这个用户的信息北道区或者是传播病毒,或者是传播了色情非法的信息。
第五个就是信息站的威胁。因为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涉及到社会的整个方方面面,跟国家的经济、军事密切相关。所以,也会成为网络间谍或者是敌军势力攻击的目标。这个从2007年的下半年曝光的台湾间谍窃取大陆机密信息的事件,还有一些西方媒体莫须有的宣传中国黑客的入侵事件的报道当中,可以发现信息站的威胁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最后一个就是自然或人为灾害。因为互联网也是一个自然的信息系统,也可能造成自然灾害或者是环境的影响,不是所有的计算机房都有防地震、洪水等等一系列的要求。另外一个是人为的灾害,比如说发生战争,咱们的网络系统被敌方摧毁,还比如说遭到了敌对分子的蓄意破坏等等。
那么在讲完了对于互联网网络安全隐患的分类之后,再看一下美国互联网的系统网络安全协会在2008年1月份公布的10大网络安全威胁。在他们公布的10大威胁当中,可以归为上面介绍到的几个分类当中去。比如说排在第一位的是针对网络浏览器,尤其是针对插件的攻击。本身为什么插件容易遭到攻击呢?本身是因为它存在漏洞,而且不能随着浏览器的升级而升级,所以它本身来说是软、硬件系统的漏洞。
第二位的就是数量越来越多或者是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僵尸网络。这个本质上来说,就是属于黑客的威胁和攻击。另外8种就不一一地给大家介绍了。
关于互联网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个是安全管理制度跟安全队伍的建设。所有跟互联网相关的单位,都应该注意网络安全的隐患。因为你有了安全设施之后,并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网络安全内部的隐患,所以我们要加强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而且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国际标准,比如说ISO27002标准。国内的一些企业或者是单位,也已经针对这个标准,来进行了具体的安全工作,很多的单位也通过了相关的认证。
国内跟这个标准相对应的国标,也实行了草案的分析意见。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技术方面,这我就不做很详细的解释。实际上就是一些通用的安全技术,比如说防火墙、数据加密、入侵检测和防护、防病毒、抗攻击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比较通用的技术。另外就是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设计一些和本单位相关的技术,比如说内部审计的技术等等。
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就是灾备中心的建设,这个在抵御自然和人为方面的损害还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第三方面就是法律法规的完善,这就是需要建立互联网网络时间的应急处理机制。信产部在年初已经发布了07年修订的互联网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然后,各大运营商包括我们CNNIC都是成员单位。
另外一点,就是公安部牵头的信息系统的登记保护工作,还有互联网的立法。比如说刑法有一条对于攻击国家政府网站的处罚规定,还有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虽然这些制度的完善,互联网的安全隐患会慢慢地降低。
最后,我介绍一下CNNIC互联网安全隐患的关注重点。
这是05年对于CN域名的节点进行了重新的部署,在国内5大ISP进行了分布,同时在韩国和德国设立了海外节点。通过ISP的分布,DNS解析的有效性会很高。
第二,在开发自有的DNS软件,目前已经进入了实际的测试阶段。
第三,在06、07年,分别完成了同城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的建设,全面应对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控因素。
最后,我想在这里发一个呼吁。大家可以看现在这张图,是一个完整地DNS解析的过程。一次完整的DNS解析,不仅涉及到根服务器,.cn的根服务器,其实还包括的各级的权威服务器和本地的DNS。在整个的解析服务当中,出现安全隐患的环节,包括了网络层的DNS报文劫持,还包括了黑客利用DNS软件漏洞进行入侵控制,篡改DNS数据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使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遇到障碍。所以,希望各DNS服务器的维护服务单位,都加强DNS的安全管理。提高冗余容量来抵抗攻击,尽量在DNS解析方面,降低互联网所面临的威胁。
黑客对网络的攻击手段
1、后门程序
由于程序员设计一些功能复杂的程序时,一般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将整个项目分割为多个功能模块,分别进行设计、调试,这时的后门就是一个模块的秘密入口。在程序开发阶段,后门便于测试、更改和增强模块功能。正常情况下,完成设计之后需要去掉各个模块的后门,不过有时由于疏忽或者其他原因(如将其留在程序中,便于日后访问、测试或维护)后门没有去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穷举搜索法发现并利用这些后门,然后进入系统并发动攻击。
2、信息炸弹
信息炸弹是指使用一些特殊工具软件,短时间内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超出系统负荷的信息,造成目标服务器超负荷、网络堵塞、系统崩溃的攻击手段。比如向未打补丁的 Windows 95系统发送特定组合的 UDP 数据包,会导致目标系统死机或重启;向某型号的路由器发送特定数据包致使路由器死机;向某人的电子邮件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将此邮箱“撑爆”等。目前常见的信息炸弹有邮件炸弹、逻辑炸弹等。
3.DOS攻击
分为DOS攻击和DDOS攻击。DOS攻击它是使用超出被攻击目标处理能力的大量数据包消耗系统可用系统、带宽资源,最后致使网络服务瘫痪的一种攻击手段。作为攻击者,首先需要通过常规的黑客手段侵入并控制某个网站,然后在服务器上安装并启动一个可由攻击者发出的特殊指令来控制进程,攻击者把攻击对象的IP地址作为指令下达给进程的时候,这些进程就开始对目标主机发起攻击。这种方式可以集中大量的网络服务器带宽,对某个特定目标实施攻击,因而威力巨大,顷刻之间就可以使被攻击目标带宽资源耗尽,导致服务器瘫痪。比如199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遭到的黑客攻击就属于这种方式。DDOS攻击是黑客进入计算条件,一个磁盘操作系统(拒绝服务)或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包括努力中断某一网络资源的服务,使其暂时无法使用。
这些攻击通常是为了停止一个互联网连接的主机,然而一些尝试可能的目标一定机以及服务。DDOS没有固定的地方,这些攻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他们的目标行业全世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大多出现在服务器被大量来自攻击者或僵尸网络通信的要求。
服务器无法控制超文本传输协议要求任何进一步的,最终关闭,使其服务的合法用户的一致好评。这些攻击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的网站或服务器损坏,但请暂时关闭。
这种方法的应用已经扩大了很多,现在用于更恶意的目的;喜欢掩盖欺诈和威慑安防面板等。
4、网络监听
网络监听是一种监视网络状态、数据流以及网络上传输信息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将网络接口设置在监听模式,并且可以截获网上传输的信息,也就是说,当黑客登录网络主机并取得超级用户权限后,若要登录其他主机,使用网络监听可以有效地截获网上的数据,这是黑客使用最多的方法,但是,网络监听只能应用于物理上连接于同一网段的主机,通常被用做获取用户口令。
5.系统漏洞
许多系统都有这样那样的安全漏洞(Bugs),其中某些是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本身具有的,如Sendmail漏洞,Windows98中的共享目录密码验证漏洞和IE5漏洞等,这些漏洞在补丁未被开发出来之前一般很难防御黑客的破坏,除非你不上网。还有就是有些程序员设计一些功能复杂的程序时,一般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将整个项目分割为多个功能模块,分别进行设计、调试,这时的后门就是一个模块的秘密入口。在程序开发阶段,后门便于测试、更改和增强模块功能。正常情况下,完成设计之后需要去掉各个模块的后门,不过有时由于疏忽或者其他原因(如将其留在程序中,便于日后访问、测试或维护)后门没有去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专门的扫描工具发现并利用这些后门,然后进入系统并发动攻击。
6、密码破解当然也是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之一。
7.诱入法
黑客编写一些看起来“合法”的程序,上传到一些FTP站点或是提供给某些个人主页,诱导用户下载。当一个用户下载软件时,黑客的软件一起下载到用户的机器上。该软件会跟踪用户的电脑操作,它静静地记录着用户输入的每个口令,然后把它们发送给黑客指定的Internet信箱。例如,有人发送给用户电子邮件,声称为“确定我们的用户需要”而进行调查。作为对填写表格的回报,允许用户免费使用多少小时。但是,该程序实际上却是搜集用户的口令,并把它们发送给某个远方的“黑客”
8.病毒攻击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网页、即时通信软件、恶意软件、系统漏洞、U盘、移动硬盘、电子邮件、BBS等传播。
注:黑客的攻击手段还有很多
互联网的什么是目标系统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的弱点
目前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协议及数据库等的设计上存在缺陷。由于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在本身结构设计和代码设计时偏重考虑系统使用时的方便性,导致了系统在远程访问、权限控制和口令管理等许多方面存在安全漏洞。网络互连一般采用TCP/IP协议,它是一个工业标准的协议簇,但该协议簇在制订之初,对安全问题考虑不多,协议中有很多的安全漏洞。同样,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也存在数据的安全性、权限管理及远程访问等方面问题,在DBMS或应用程序中可以预先安置从事情报收集、受控激发、定时发作等破坏程序。 由此可见,针对系统、网络协议及数据库等,无论是其自身的设计缺陷,还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产生的各种安全漏洞,都可能被一些另有图谋的黑客所利用并发起攻击。因此若要保证网络安全、可靠,则必须熟知黑客网络攻击的一般过程。只有这样方可在?客攻击前做好必要的防备,从而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和可靠。一、黑客攻击网络的一般过程1、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收集并不对目标产生危害,只是为进一步的入侵提供有用信息。黑客可能会利用下列的公开协议或工具,收集驻留在网络系统中的各个主机系统的相关信息:(1)TraceRoute程序 能够用该程序获得到达目标主机所要经过的网络数和路由器数。(2)SNMP协议 用来查阅网络系统路由器的路由表,从而了解目标主机所在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内部细节。(3)DNS服务器 该服务器提供了系统中可以访问的主机IP地址表和它们所对应的主机名。(4)Whois协议 该协议的服务信息能提供所有有关的DNS域和相关的管理参数。(5)Ping实用程序 可以用来确定一个指定的主机的位置或网线是否连通。2、系统安全弱点的探测在收集到一些准备要攻击目标的信息后,黑客们会探测目标网络上的每台主机,来寻求系统内部的安全漏洞,主要探测的方式如下:(1)自编程序 对某些系统,互联网上已发布了其安全漏洞所在,但用户由于不懂或一时疏忽未打上网上发布的该系统的“补丁”程序,那么?客就可以自己编写一段程序进入到该系统进行破坏。(2)慢速扫描 由于一般扫描侦测器的实现是通过监视某个时间段里一台特定主机发起的连接的数目来决定是否在被扫描,这样黑客可以通过使用扫描速度慢一些的扫描软件进行扫描。(3)体系结构探测 黑客利用一些特殊的数据包传送给目标主机,使其作出相对应的响应。由于每种操作系统的响应时间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客利用这种特征把得到的结果与准备好的数据库中的资料相对照,从中便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出目标主机操作系统所用的版本及其他相关信息。二、协议欺骗攻击及其防范措施1、源IP地址欺骗攻击许多应用程序认为若数据包可以使其自身沿着路由到达目的地,并且应答包也可回到源地,那么源IP地址一定是有效的,而这正是使源IP地址欺骗攻击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同一网段内有两台主机A和B,另一网段内有主机X。B 授予A某些特权。X 为获得与A相同的特权,所做欺骗攻击如下:首先,X冒充A,向主机 B发送一个带有随机序列号的SYN包。主机B响应,回送一个应答包给A,该应答号等于原序列号加1。然而,此时主机A已被主机X利用拒绝服务攻击 “淹没”了,导致主机A服务失效。结果,主机A将B发来的包丢弃。为了完成三次握手,X还需要向B回送一个应答包,其应答号等于B向A发送数据包的序列号加1。此时主机X 并不能检测到主机B的数据包(因为不在同一网段),只有利用TCP顺序号估算法来预测应答包的顺序号并将其发送给目标机B。如果猜测正确,B则认为收到的ACK是来自内部主机A。此时,X即获得了主机A在主机B上所享有的特权,并开始对这些服务实施攻击。要防止源IP地址欺骗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尽可能地保护系统免受这类攻击:(1)抛弃基于地址的信任策略 阻止这类攻击的一种十分容易的办法就是放弃以地址为基础的验证。不允许r类远程调用命令的使用;删除cc.ddd的数据包以主机X所在的网络为目的地;然后,攻击者X利用IP欺骗向主机B发送源路由(指定最近的路由器)数据包。当B回送数据包时,就传送到被更改过的路由器。这就使一个入侵者可以假冒一个主机的名义通过一个特殊的路径来获得某些被保护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