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考古学家是如何破解甲骨文的
- 2、哪位学者曾经破译了一个甲骨文,最终获得了10万元奖金?
- 3、甲骨文破译这么多年,难倒大片专家学者,你怎么看?
- 4、大约还有多少个甲骨文单字待破译
- 5、甲骨文发现一百多年还未完全破译,破译甲骨文到底有多难?
- 6、甲骨文是怎么破译的?
考古学家是如何破解甲骨文的
考古学家的本质首先是学者。他们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学识渊博,有的擅长人文,有的擅长历史,有的擅长地质等等。
对于破解甲骨文的考古学家来说,他们破解甲骨文首先要判定(推测)该文字所属的大约年代,然后在破解时一般还会同时邀请在古文方面有研究的语言学家等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研究,或者他们中本身就有这样的专业学者。根据其所属年代流传下来的其他文献、历史记录以及相近年代的文字演变来破解。
哪位学者曾经破译了一个甲骨文,最终获得了10万元奖金?
2018年6月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一篇意义深刻的论文被同时公布,首次宣布民间人士破解甲骨文字体的成功事迹。这个破解甲骨文的专家究竟是谁?他又破解了哪个字?十万奖金的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辛酸
2016年10月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公告,名字叫作“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计划公告内容很简单,中国文字博物馆就现今甲骨文破译发展问题提出新计划,宣布寻找社会各界人士,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该馆会以单字10万元进行奖励,并且如果有人能对尚有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义,也会进行5万元的单字奖励。
此公告一出,社会各界舆论哗然,不少人都跃跃欲试,拿着自己“破解”的文字前来应试,但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被文字专家否决,致使两年来,也没人能在“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中夺得“开门红”。这位破解甲骨文的社会人士是谁呢?他就是蒋玉斌,一位从事古文字研究的民间专家。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被称为“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属于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起源于我国,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甲骨文收藏数量最多的国家,一共收藏12万片之多,而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收藏的数量仅有2万片左右。可即便如此,对于甲骨文文字的破解,我们仍停留在缓步前进阶段,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一共有4500个字左右,但是迄今为止被解读成功的文字,却只有2000余个,不足总数量的1/2。
此次蒋玉斌所破解的文字,无疑为我国甲骨文事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并将甲骨文破解的方向扩大到了民间各界。蒋玉斌所破解的文字,曾经在甲骨文中数次出现过,而这个字究竟是什么?众多文字学家无法给予解释,只能将其列为生僻字进行研究。
蒋玉斌从小喜欢研究文字,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在老师的影响下,研究甲骨文的破解。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一直在工作之余研究甲骨文文字,但是由于甲骨文太过晦涩,蒋玉斌的成果暂时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近些年来,他一直研究一个较为抽象的甲骨文字,同样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研究工作暂时陷入了僵局。
在一天晚上,蒋玉斌又完成了一波案头资料工作后,他突然灵光乍现,脑海中下意识地便将这个字与“屯”“春”等字联系起来。“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蒋玉斌的灵感绝非偶然,而是整日埋头研究资料的结果,最终他确认,曾经将自己难倒的字,正是“屯”字!不过蒋玉斌还认为,此字虽然为“屯”字,但它还是一个通假字,即通“蠢”字。
蒋玉斌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还特意撰写了一篇专业性论文,专门用以诠释“蠢”字释义的由来。蒋玉斌认为,早在商周时期,中原政权附近存在一些动乱、不安分地方国,它们都需要通过征伐加以平定。但是问题不期而至,古书上一般该如何称呼这些方国呢?蒋玉斌是这样解释的,“比如动乱的夷方,就叫‘蠢夷方’;动乱的盂方,就叫‘蠢盂方’。这样释读了甲骨文‘蠢’,顺势也就解决了西周金文的‘蠢’,像‘蠢淮夷’‘蠢猃狁’,这些都是先动乱、后被征讨的方国部族。”。
与此同时,蒋玉斌还在论文中举出不少例子,例如《墨子》中的“蠢兹有苗”、《尚书》中的“蠢殷”、《诗经》中的“蠢尔蛮荆”、清华简《说命》的“蠢邦”等。其释义都与语境相符,即使是《说文解字》一书内对“蠢”的解释,也与上述材料如出一辙。换句话说,甲骨文中的“屯”,其实就是“蠢”的意思,贴切解释为“蠢蠢欲动”。当然,在我国的文字文化中,“蠢”字也略带贬斥的味道,如“愚蠢”、“蠢笨”之类等等。
蒋玉斌的论文成果,得到了古文字研究学界的重视,经过诸多考古学家们的一致品评,最终确定,该论文结论观点鲜明,符合古文字学研究方向。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馆方宣布,蒋玉斌的研究成果真实有效,不仅为其颁发了荣誉奖章,而且还将10万元奖励交到他的手中。
蒋玉斌认为,研究甲骨文工作虽然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找对了方向,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一旦破解成功,那种喜悦更是无以言表的。目前,蒋玉斌又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而此次所研究的甲骨文字,却是“酉彡”字。古文字专家罗老曾认为,甲骨文中的“酉彡”字,应为尝酌的酒祭,而郭老却认为,此字应为“积薪燔柴之槱祭无涉”,属于“鼓缶”、“击缶”等打击类器物。
据蒋玉斌称,目前他在所有的甲骨文中,发现“酉”旁加几个斜点的字,其出现次数高达2000次,虽然业内人士对其用法、读音有所了解,但却一直未能有明确的解释,自己研究这个字,也算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字的源头,也是人类文字长河中的精华,破解甲骨文的意义极为深刻,不仅能够厘清华夏之源,更能寻找到中华文明中最深的底蕴。
甲骨文破译这么多年,难倒大片专家学者,你怎么看?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直到1899年才被偶然发现,这个发现为我们解读商朝历史,了解先人们的思想精神、生活习惯提供了纽带。从发现到如今的100多年里,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孜孜以求,甲骨文的研究已成体系,并获得了长足进展。在已经提取出来的约5000个单字中,可以确认其意义的不到2000字。
目前,这些甲骨骨片很多收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该馆曾发出了一则公告,能破译一个甲骨文字,奖励十万元,一时震惊四座。然而仔细分析,才知道这钱真是不好拿,因为甲骨文真的是太难认啦,不少专家学者研究了一段时间后不得不放弃,可以说难倒了一片专家学者!首先,甲骨文上有大量“死”字,也就是无法通过文字的形象,推断其到今天演变而成的通行文字。这些字无法识别的字,可能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失传了,不再为人们所使用。
其次,一些难以释读的甲骨文字是纯概念性质名词,如人名地名等,人们只能根据上下文联系,推断出词性,但是具体意义无从下手。甚至有一些字连词性都无法推断,简直就是毫无头绪。再者就是容易认得的象形文字已经在民国时候,被那些大家们破译完了。据说释读甲骨文最多的罗振玉先生,曾在短短几十天内就破译了480个字。要知道,时至今日我们能够准确掌握其意义的甲骨文字才不到2000个。
最后,释读出一个字在论证过程上的也是相当繁琐,光论证报告就得引经据典写上好多天,写完论证报告后还要经人推荐,才能层层上报加以评审,评审过程中还要本领域的权威专家一致同意。既然都是权威专家了,哪个人没有两把刷子,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既定观点,所以要说服每个人,着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10万奖金悬赏识字者大可不必当真,一笑而过就好。但是这项措施让我们重新关注起这些文字,它们凝结着先民们的智慧,讲述我们从何而来,曾经怎样。在甲骨文释读工程遭遇瓶颈时期的今天,这些关心显得非常珍贵和重要。如果我们无法从技术角度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保持这份关注和好奇,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其实这份关注和好奇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和铭记。
大约还有多少个甲骨文单字待破译
尚有约3500个甲骨文单字待破译
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朱彦民教授长期从事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工作。他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仍有大量甲骨文单字等待人们释读,但是任何一个字的破译工作都将是一场“攻坚战”。
朱教授说,目前我们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5000个左右,其中经过考释能够确认含义的单字大约有1500个左右。“但目前的甲骨文释读工作,处在了一个瓶颈期上。”
“首先,甲骨文是一个古文字,长期没有人使用这种文字,这是一个天然的难度。”朱教授说,其次很多甲骨文时代使用的器物,如今都已经消失了,因此由这些器物象形而来的文字,我们今天很难辨认出来。“比如殷商时期的灶具,今天的人见到实物可能也很难认出来,变成文字就更困难了。”
最后,老一代的甲骨文学者如王国维等都具备非常高的国学素质,他们研究甲骨文的时候正处于甲骨文研究的开始阶段,可以破解很多常见字、容易字,“到今天仍然没有破译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硬骨头了,因此哪怕只是破译一个字也是一场 攻坚战 。”
但朱教授认为,目前的研究者仍有机会,近几年开始有研究者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等新手段破译甲骨文,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很有可能有所突破。他表示,如今哪怕只是成功破解一个甲骨文,对于历史研究都意义重大:“比如破解了一个名词或者一个动词,那么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希望更多的能人异士可以去参加甲骨文的破解。
甲骨文发现一百多年还未完全破译,破译甲骨文到底有多难?
破译甲骨文是很难的,而发现甲骨文也很难,这都是需要机遇的,并且破译甲骨文还需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甲骨文就是商王占卜记录。彼时的占卜并非是现在我们认为的迷信。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启蒙时期,都存在着祭祀天地,与神沟通的仪式。商王除了问鬼神崇拜祭祀外,天气、年景、田猎、征伐、交通、贡纳、土木等事宜无所不占,甚至问到了生孩子的日子与吉凶。
甲骨文并不神秘,只要经受严格的训练,通过科学的方法仍是有可能破译未识字的。只不过难度系数的确不小。由于语言是变化的,不少词汇会被时间淘汰。春秋战国的古文字材料由于有相应的传世文献作为佐证,相对来说有更多的线索利于释读,而甲骨文则缺乏此类佐证。未识字若要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还需要满足文字的发展链条,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很难有所突破。
文字的考释不能依赖建立在空中楼阁中的灵机一动,但的确需要机遇。新发现的甲骨文材料,有可能提供新线索,而层出不穷的简帛材料,同样有可能提供考释甲骨文的新思路,有待基础扎实的有心人去发现。新发现具有偶然性,而考释的过程则并非无章可循。
甲骨文是怎么破译的?
甲骨文是这样考释出来的:孙诒让将金文、古籀文与甲骨文对照,考释出了185个字(约30个考错了)。罗振玉用字形对照法+文意推测法,成功释读了571个,其中很关键的“贞”字,天干地支字(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对号),这些文字的成功破译使得甲骨文大意可通。唐兰、于省吾建立了古文字学体系,通过偏旁分析法、同一文字的历史演变、同一字或词在甲骨文不同例句中相互印证,通过这些方法,唐兰释读了74个字,于省吾释读了98个字。沿着这条道路,张政?R、裘锡圭分别又考释了几十个字。甲骨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备。西夏文是这样破解的:历史流传下来一本西夏字与汉字对照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可以查常用字的字形,没有读音。
西夏灭亡以后,华北、西北人民继续传抄西夏文佛经,西夏字直到明嘉靖年间才最后灭亡,在一些僧人的著作中留下了关于西夏文翻译的心得。破译西夏字的关键人物是王静如(1903-1990),他以前面说的两种文献为基础,读出西夏文佛经中的两三个句子,确定这是哪部佛经,然后将整部汉文佛经与西夏文佛经对字抄译;其中人名、地名在西夏文中的音译可以恢复西夏文的读音体系;已释读的西夏字在西夏文献不同例句中的搭配方式可以释读更多的字。通过王静如、李范文、史金波、以及俄国学者的持续努力,西夏文得以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