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女扮男装的英雄(出花木兰外)
木兰, 祝英台,黄崇嘏, 韩娥, 黄善聪.
据唐人小说,有个木兰女子,是河南睢阳人氏。因父亲被有司点做边庭戍卒,木兰可怜父亲多病,扮女为男,代替其役,头顶兜鍪,身披铁铠,手执戈矛,腰悬弓矢,击柝提铃,餐风宿草,受了百般辛苦。如此十年,役满而归,依旧是个童身。边廷上万千军士,没一人看得出他是女子。后人有诗赞云:
缇萦救父古今稀,代父从戎事更奇。
全孝全忠又全节,男儿几个不亏移?
又有个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义兴人氏,自小通书好学,闻余杭文风最盛,欲往游学。其哥嫂止之曰:“古者男女七岁不同席,不共食,你今一十六岁,却出外游学,男女不分,岂不笑话!”英台道:“奴家自有良策。”乃裹巾束带,扮作男子模样,走到哥嫂面前,哥嫂亦不能辨认。英台临行时,正是夏初天气,榴花盛开,乃手摘一枝,插于花台之上,对天祷告道:“奴家祝英台出外游学,若完名全节,此枝生根长叶,年年花发;若有不肖之事,玷辱门风,此枝枯萎。”祷毕出门,自称祝九舍人。遇个朋友,是个苏州人氏,叫做梁山伯,与他同馆读书,甚相爱重,结为兄弟。日则同食,夜则同卧,如此三年,英台衣不解带,山伯屡次疑惑盘问,都被英台将言语支吾过了。读了三年书,学问成就,相别回家,约梁山伯二个月内,可来见访。英台归时,仍是初夏,那花台上所插榴枝,花叶并茂.哥嫂方信了。同乡三十里外,有个安乐村,那村中有个马氏,大富之家。闻得祝九娘贤慧,寻媒与他哥哥议亲。哥哥一口许下,纳彩问名都过了,约定来年二月娶亲。原来英台有心于山伯,要等他来访时,露其机括;谁知山伯有事,稽迟在家。英台只恐哥嫂疑心,不敢推阻。山伯直到十月,方才动身,过了六个月了。到得祝家庄,问祝九舍人时,庄客说道:“本庄只有祝九娘,并没有祝九舍人。”山伯心疑,传了名刺进去,只见丫鬟出来,请梁兄到中堂相见。山伯走进中堂,那祝英台红妆翠袖,别是一般妆束了。山伯大惊,方知假扮男子,自愧愚鲁,不能辨识。寒温已罢,便谈及婚姻之事。英台将哥嫂做主,已许马氏为辞。山伯自恨来迟,懊悔不迭。分别回去,遂成相思之病,奄奄不起,至岁底身亡。嘱付父母,可葬我于安乐村路口,父母依言葬之。明年,英台出嫁马家,行至安乐村路口,忽然狂风四起,天昏地暗,舆人都不能行。英台举眼观看,但见梁山伯飘然而来,说道:“吾为思贤妹,一病而亡,今葬于此地。贤妹不忘旧谊,可出轿一顾。”英台果然走出轿来,忽然一声响亮,地下裂开丈余,英台从裂中跳下。众人扯其衣服,如蝉脱一般,其衣片片而飞。顷刻天清地明,那地裂处,只如一线之细。歇轿处,正是梁山伯坟墓。乃知生为兄弟,死作夫妻。再看那飞的衣服碎片,变成两般花蝴蝶,传说是二人精灵所化,红者为梁山伯,黑者为祝英台。其种到处有之,至今犹呼其名为梁山伯、祝英台也。后人有诗赞云:
三载书帏共起眠,活姻缘作死姻缘。
非关山伯无分晓,还是英台志节坚。
又有一个女子,姓黄名崇嘏,是西蜀临邛人氏。生成聪明俊雅,诗赋俱通,父母双亡,亦无亲族。时宰相周庠镇蜀,崇嘏假扮做秀才,将平日所作诗卷呈上。周庠一见,篇篇道好,字字称奇,乃荐为郡掾。吏事精敏,地方凡有疑狱,累年不决者,一经崇嘏剖断,无不洞然。屡摄府县之事,到处便有声名,胥徒畏服,士民感仰。周庠首荐于朝,言其才可大用,欲妻之以女,央太守作媒,崇嘏只微笑不答。周庠乘他进见,自述其意,崇嘏索纸笔,作诗一首献上。诗曰: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蓝袍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璧姿。
幕府若教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庠见诗,大惊,叩其本末,方知果然是女子。因将女作男,事关风化,不好声张其事,教他辞去郡掾,隐于郭外,乃于郡中择士人嫁之。后来士人亦举进士及第,位致通显,崇嘏累封夫人。据如今搬演《春桃记》传奇,说黄崇嘏中过女状元,此是增藻之词。后人亦有诗赞云:
珠玑满腹彩生毫,更服烹鲜手段高。
若使生时逢武后,君臣一对女中豪。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明朝有贞女韩氏和黄善聪
贞女韩氏,保宁人。元末明玉珍据蜀,贞女虑见掠,伪为男子服,混迹民间。
既而被驱入伍,转战七年,人莫知其处女也。后从玉珍破云南还,遇其叔父赎归
成都,始改装而行,同时从军者莫不惊异。洪武四年嫁为尹氏妇。成都人以韩贞
女称。其后有黄善聪者,南京人。年十三失母,父贩香庐、凤间,令善聪为男子
装从游数年。父死,善聪习其业,变姓名曰张胜。有李英者,亦贩香,与为伴侣
者逾年,不知其为女也。后偕返南京省其姊。姊初不之识,诘知其故,怒詈曰:
“男女乱群,辱我甚矣。”拒不纳。善聪以死自誓。乃呼邻妪察之,果处子也。
相持痛哭,立为改装。明日,英来,知为女,怏怏如失,归告母求婚。善聪不从,
曰:“若归英,如瓜李何?”邻里交劝,执益坚。
有司闻之,助以聘,判为夫妇。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九列女一
黄善聪传
那几个女子,都是前朝人,如今再说个近代的,是大明朝弘治年间的故事。南京应天府上元县有个黄公,以贩线香为业,兼带卖些杂货,惯走江北一带地方。江北人见他买卖公道,都唤他做“黄老实”。家中止一妻二女,长女名道聪,幼女名善聪。道聪年长,嫁与本京青溪桥张二哥为妻去了。止有幼女善聪在家,方年一十二岁。母亲一病而亡,殡葬已毕。黄老实又要往江北卖香生理,思想:“女儿在家,孤身无伴,况且年幼未曾许人,怎生放心得下?待寄在姐夫家,又不是个道理。若不做买卖,撇了这走熟的道路,又那里寻几贯钱钞养家度日?”左思右想,去住两难。香货俱已定下,只有这女儿没安顿处。一连想了数日,忽然想着道:“有计了,我在客边没人作伴,何不将女假充男子,带将出去?且待年长,再作区处。只是一件,江北主顾人家,都晓得我没儿,今番带着孩子去,倘然被他盘问,露出破绽,却不是个笑话?我如今只说是张家外甥,带出来学做生理,使人不疑。”计较已定,与女儿说通了,制副道袍净袜,教女儿穿着,头上裹个包巾,妆扮起来,好一个清秀孩子。正是:
眉目生成清气,资性那更伶俐。
若还伯道相逢,十个九个过继。
黄老实爹女两人,贩着香货,趁船来到江北庐州府,下了主人家。主人家见善聪生得清秀,无不夸奖,问黄老实道:“这个孩子,是你什么人?”黄老实答道:“是我家外甥,叫做张胜。老汉没有儿子,带他出来走走,认了这起主顾人家,后来好接管老汉的生意。”众人听说,并不疑惑。黄老实下个单身客房,每日出去发货讨帐,留下善聪看房。善聪目不妄视,足不乱移。众人都道这张小官比外公愈加老实,个个欢喜。
自古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黄老实在庐州,不上两年,害个病症,医药不痊,呜呼哀哉。善聪哭了一场,买棺盛殓,权寄于城外古寺之中;思想年幼孤女,往来江湖不便。间壁客房中下着的,也是个贩香客人,又同是应天府人氏,平昔间看他少年诚实,问其姓名来历,那客人答道:“小生姓李,名英,字秀卿,从幼跟随父亲出外经纪。今父亲年老,受不得风霜辛苦,因此把本钱与小生,在此行贩。”善聪道:“我张胜跟随外祖在此,不幸外祖身故,孤寡无依。足下若不弃,愿结为异姓兄弟,合伙生理,彼此有靠。”李英道:“如此最好。”李英年十八岁,长张胜四年,张胜因拜李英为兄,甚相友爱。过了几日,弟兄两个商议,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一人住在庐州发货付帐;一来一去,不致担误了生理,甚为两便。善聪道:“兄弟年幼,况外祖灵柩无力奔回,何颜归于故乡?让哥哥去贩货罢。”于是收拾资本,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货物,和那帐目,也交付与张胜。但是两边买卖,毫厘不欺。从此李英、张胜两家行李,并在一房。李英到庐州时,只在张胜房住,日则同食,夜则同眠。但每夜张胜只是和衣而睡,不脱衫裤,亦不去鞋袜,李英甚以为怪。张胜答道:“兄弟自幼得了个寒疾,才解动里衣,这病就发作,所以如此睡惯了。”李英又问道:“你耳朵子上,怎的有个环眼?”张胜道:“幼年间爹娘与我算命,说有关煞难养,为此穿破两耳。”李英是个诚实君子,这句话便被他瞒过,更不疑惑。张胜也十分小心在意,虽泄溺亦必等到黑晚,私自去方便,不令人瞧见。以此客居虽久,并不露一些些马脚。有诗为证:
女相男形虽不同,全凭心细谨包笼。
只憎一件难遮掩,行步跷蹊三寸弓。
黄善聪假称张胜,在庐州府做生理,初到时止十二岁,光阴似箭,不觉一住九年,如今二十岁了。这几年勤苦营运,手中颇颇活动,比前不同。思想父亲灵柩暴露他乡,亲姐姐数年不会,况且自己终身也不是个了当,乃与李英哥哥商议,只说要搬外公灵柩,回家安葬。李英道:“此乃孝顺之事,只灵柩不比他件,你一人如何担带?做哥的相帮你同走,心中也放得下。待你安葬事毕,再同来就是。”张胜道:“多谢哥哥厚意。”当晚定议,择个吉日,顾下船只,唤几个僧人,做个起灵功德,抬了黄老实的灵柩下船。一路上风顺则行,风逆则止,不一日到了南京,在朝阳门外,觅个空闲房子,将柩寄顿,俟吉下葬。
闲话休叙。再说李英同张胜进了城门,东西分路。李英问道:“兄弟高居何处?做哥的好来拜望。”张胜道:“家下傍着秦淮河清溪桥居住,来日专候哥哥降临茶话。”两下分别。张胜本是黄家女子,那认得途径?喜得秦淮河是个有名的所在,不是个僻地,还好寻问。张胜行至清溪桥下,问着了张家,敲门而入。其日姐夫不在家,望着内里便走。姐姐道聪骂将起来,道:“是人家各有内外,甚么花子,一些体面不存,直入内室,是何道理?男子汉在家时,瞧见了,好歹一百孤拐奉承你,还不快走!”张胜不慌不忙,笑嘻嘻的作一个揖下去,口中叫道:“姐姐,你自家嫡亲兄弟,如何不认得了?”姐姐骂道:“油嘴光棍!我从来那有兄弟?”张胜道:“姐姐九年前之事,你可思量得出?”姐姐道:“思量甚么?前九年我还记得。我爹爹并没儿子,止生下我姊妹二人,我妹子小名善聪,九年前爹爹带往江北贩香,一去不回。至今音问不通,未审死活存亡。你是何处光棍,却来冒认别人做姐姐!”张胜道:“你要问善聪妹子,我即是也。”说罢,放声大哭。姐姐还不信是真,问道:“你既是善聪妹子,缘何如此妆扮?”张胜道:“父亲临行时,将我改扮为男,只说是外甥张胜,带出来学做生理。不期两年上父亲一病而亡,你妹子虽然殡殓,却恨孤贫,不能扶柩而归。有个同乡人李秀卿,志诚君子,你妹子万不得已,只得与他八拜为交,合伙营生。淹留江北,不觉又六七年,今岁始办归计。适才到此,便来拜见姐姐,别无他故。”姐姐道:“原来如此,你同个男子合伙营生,男女相处许多年,一定配为夫妇了。自古明人不做暗事,何不带顶髻儿?还好看相。恁般乔打扮回来,不雌不雄,好不羞耻人!”张胜道:“不欺姐姐,奴家至今,还是童身,岂敢行苟且之事,玷辱门风。”道聪不信,引入密室验之。你说怎么验法?用细细干灰铺放余桶之内,却教女子解了下衣,坐于桶上。用绵纸条栖入鼻中,要他打喷嚏。若是破身的,上气泄,下气亦泄,干灰必然吹动;若是童身,其灰如旧。朝廷选妃,都用此法,道聪生长京师,岂有不知?当时试那妹子,果是未破的童身。于是姊妹两人,抱头而哭。道聪慌忙开箱,取出自家裙袄,安排妹子香汤沐浴,教他更换衣服。妹子道:“不欺姐姐,我自从出去,未曾解衣露体。今日见了姐姐,方才放心耳。”那一晚,张二哥回家,老婆打发在外厢安歇。姊妹二人,同被而卧,各诉衷肠,整整的叙了一夜说话,眼也不曾合缝。
次日起身,黄善聪梳妆打扮起来,别自一个模样。与姐夫姐姐重新叙礼。道聪在丈夫面前,夸奖妹子贞节,连李秀卿也称赞了几句:“若不是个真诚君子,怎与他相处得许多时?”话犹未绝,只听得门外咳嗽一声,问道:“里面有人么?”黄善聪认得是李秀卿声音,对姐姐说:“教姐夫出去迎他,我今番不好相见了。”道聪道:“你既与他结义过来,又且是个好人,就相见也不妨。”善聪颠倒怕羞起来,不肯出去。道聪只得先教丈夫出去迎接,看他口气,觉也不觉。张二哥连忙趋出,见了李秀卿,叙礼已毕,分宾而坐。秀卿开言道:“小生是李英,特到此访张胜兄弟,不知阁下是他何人?”张二哥笑道:“是在下至亲,只怕他今日不肯与足下相会,枉劳尊驾。”李秀卿道:“说那里话?我与他是异姓骨肉,最相爱契,约定我今日到此。特特而来,那有不会之理?”张二哥道:“其中有个缘故,容从容奉告。”秀卿性急,连连的催促,迟一刻只待发作出来了。慌得张二哥便往内跑,教老婆苦劝姨姐,与李秀卿相见,善聪只是不肯出房。他夫妻两口躲过一边,倒教人将李秀卿请进内宅。秀卿一见了黄善聪,看不仔细,倒退下七八步。善聪叫道:“哥哥不须疑虑,请来叙话。”秀卿听得声音,方才晓得就是张胜,重走上前作揖道:“兄弟,如何恁般打扮?”善聪道:“一言难尽,请哥哥坐了,容妹子从容告诉。”两人对坐了,善聪将十二岁随父出门始末根由,细细述了一遍,又道:“一向承哥哥带挈提携,感谢不尽。但在先有兄弟之好,今后有男女之嫌,相见只此一次,不复能再聚矣。”秀卿听说,呆了半晌,自思五六年和他同行同卧,竟不晓得他是女子,好生懵懂!便道:“妹子听我一言,我与你相契许久,你知我知,往事不必说了。如今你既青年无主,我亦壮而未娶,何不推八拜之情,合二姓之好?百年谐老,永远团圆,岂不美哉!”善聪羞得满面通红,便起身道:“妾以兄长高义,今日不避形迹,厚颜请见。兄乃言及于乱,非妾所以待兄之意也。”说罢,一头走进去,一头说道:“兄宜速出,勿得停滞,以招物议。”
秀卿被发作一场,好生没趣。回到家中,如痴如醉,颠倒割舍不下起来。乃央媒妪去张家求亲说合。张二哥夫妇,到也欣然。无奈善聪立意不肯,道:“嫌疑之际,不可不谨。今日若与配合,无私有私,把七年贞节,一旦付之东流,岂不惹人嘲笑?”媒妪与姐姐两口交劝,只是不允。那边李秀卿执意定要娶善聪为妻,每日缠着媒妪,要他奔走传话。三回五转,徒惹得善聪焦燥,并不见松了半分口气。似恁般说,难道这头亲事就不成了?且看下回分解。正是:
七年兄弟意殷勤,今日重逢局面新。
欲表从前清白操,故甘薄幸拒姻亲。
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且说媒婆口,怎地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
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说也有,话也有,指长话短舒开手。一家有事百家知,何曾留下隔宿口?要骗茶,要吃酒,脸皮三寸三分厚。若还羡他说作高,拌干涎沫七八斗。
那黄善聪女扮男妆,千古奇事,又且恁地贞节,世世罕有,这些媒妪,走一遍,说一遍,一传十,十传百,霎时间满京城通知道了。人人夸美,个个称奇,虽缙绅之中,谈及此事,都道:“难得,难得。”有守备太监李公,不信其事,差人缉访,果然不谬。乃唤李秀卿来盘问,一一符合。因问秀卿天下美妇人尽多,何必黄家之女?秀卿道:“七年契爱,意不能舍,除却此女,皆非所愿。”李公意甚悯之,乃藏秀卿于衙门中。次日唤前媒妪来,分付道:“闻知黄家女贞节可敬,我有个侄儿欲求他为妇,汝去说合,成则有赏。”那时守备太监,正有权势,谁敢不依?媒妪回覆,亲事已谐了。李公自出已财,替秀卿行聘;又赁下一所空房,密地先送秀卿住下。李公亲身到彼,主张花烛,笙萧鼓乐,取那黄善聪进门成亲。交拜之后,夫妻相见,一场好笑。善聪明知落了李公圈套,事到其间,推阻不得。李公就认秀卿为侄,大出资财,替善聪备办妆奁。又对合城官府说了,五府六部及府尹县官,各有所助。一来看李公面上,二来都道是一桩奇事,人人要玉成其美。秀卿自此遂为京城中富室,夫妻相爱,连育二子,后来读书显达。有好事者,将此事编成唱本说唱,其名曰《贩香记》。有诗为证,诗曰:
七载男妆不露针,归来独守岁寒心。
编成小说垂闺训,一洗桑间濮上音。
又有一首诗,单道太监李公的好处,诗曰:
节操恩情两得全,宦官谁似李公贤?
虽然没有风流分,种得来生一段缘。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贞女韩氏(韩娥)
《明史·列女传》载:"贞女韩氏,保宁人。元末明玉珍据蜀,贞女虑见掠,伪为男子服混迹民间。既而被驱入伍,转伐七年,人莫知其处女也。后从玉珍破云南还,遇其叔父,嫁为尹氏妇,成都人以韩贞女称"。蜀中花木兰——韩娥,本是一民间女子,元至正五年(元元1345年)出生于四川保宁府阆中县老乾山下一处士家里,父名韩成。她的祖父韩新泽,曾作过元朝四川盐运副使。韩娥不幸,三岁丧父,七岁亡母,由居家成都度缘桥的叔父韩立抚养。韩立正直善良,待侄女犹如亲生,每日教其读书习剑。小韩娥聪敏勤奋,学业不断长进,养成文武之好。时元朝统治暴虐,百姓不堪忍受,农民起义凤起云涌。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反元。徐寿辉于同年八月在湖北聚众响应,建立农民政权,号“天完”。徐部农民义军不断壮大发展,以部将明玉珍率部溯长江而上,袭重庆,走完者都,执哈麻秃,献寿辉。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明玉珍部据川东,继向四川西北挺进。元军望风披靡,蜀民喜迎义师。时韩娥已长成12岁的少女。兵荒马乱的年月,社会不清,溃散官兵办匪为盗,烧杀抢掠。韩立夫妻想到,姑娘防身最为要紧,担心侄女在战乱中被掳掠,遭受凌辱。于是准备男子服一套,嘱侄女随穿着,女扮男装。不久,农民起义军攻打成都,元军溃改逃窜。韩娥被元军溃兵拉作马夫,致与叔父母失去联系。数日后,溃军被明玉珍部大将王起岩率领的红巾军包围。文武双全的韩娥机智地杀掉溃军头目,投入了农民起义军,化名韩关保。王将军佩服她的勇气,见她年少英俊,勇武机灵,便作主让其认部将罗甲为义父。韩娥欣然答应,拜见了义父,成为罗甲身边的一员副将,协助义父办理军中事务,随军参加川中战事。罗甲,四川叙州(今宜宾)人,待韩娥如亲,韩娥尊他如生父。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徐寿辉部红巾军内争,陈友琼于次年杀害了徐寿辉,引起义军严重分裂,明玉珍在重庆被部将拥为陇蜀王。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玉珍在四川建立政权“即皇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第二年,明玉珍“遣万胜由界首,邹兴由建昌,又指挥李某者由八番,分道攻云南”。罗甲部奉命取道川南入云南作战,韩娥随义父出征。参加农民起义军以后,在四川、云南反元战场,韩娥金戈铁马十二载,屡建战功,深得义父喜爱,很受人们尊敬。在军中,韩娥举止俭点,谨慎机敏,冬不卸甲,夏不裸浴。有进征战告捷,军中饮宴,众将劝酒,她均巧言谢拒。因此,韩娥军伍十多年,全年上下对其身份信而不疑。战事结束,罗甲要为“义子”婚配,韩娥有口难言,推诿不成,只好与王参军聪明贤淑、才貌双全的女儿“成婚”。新婚之夜王小组情意绵绵,韩娥则异榻而眠,严守秘密。不多日,“妻子”和“岳父母”皆指责她不讲情义,义父也予严厉训斥。
正当韩娥颇感难堪之时,她奉命随王起岩将军到成都办理军务,行至度缘桥,巧逢离散多年的叔父母。二老验过韩娥儿时头上留下的刀疤,确认侄女就在眼前,难免感慨唏嘘。韩立向五起岩将军乞请准许侄女别军还乡,并讲明侄女女扮男装的真相。五将军听后暗吃一惊,一时不敢相信。为辨真相,他将此事移交成都府衙查险。成都府衙验明关保真身,申报大夏朝,准韩娥还乡,并表彰这“贞烈”。元灭明兴,韩娥告别十二年军旅生活,脱下战时袍,重着女儿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韩娥由叔父作主,与在军中结识的新都同兴乡(今木兰)人马复宗结为夫妻,婚后生有一男二女。后来,王起岩任明朝礼部朗中,解任再至成都时,特地将韩娥事迹呈报蜀藩王,蜀王召见了韩娥。
韩娥女扮男装从军反元的事迹,传遍蜀中大地,被誉为“蜀中花木兰”。其子女长大成人后,念及母亲荣耀一生,倡议建寺纪念,并尽孝道,故乡新都父老应之。于是选择风景秀丽、可高瞻远眺的新都宝地同兴乡来岸山为寺址,建成木兰寺,成为家乡人民对其表示敬仰怀念之情的场所。木兰镇因此而得名。
木兰镇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神奇的传说,是川西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延续至今。
供您参考哈!
为国捐躯英雄儿女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一
《苏武》——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他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边牧羊。所有羊都是公羊,要求他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他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悄悄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二
《刘胡兰》——生的光荣,死的伟大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三
《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
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
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四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写过这样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妓女没有什么爱国的概念,眼中只盯着钱。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意”。说的是妓女是没有感情的,或者说妓女的感情只因钱而生。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妓女,十分富有爱心,而且十分有感情,更伟大之处在于:当国家危难之际,倾其所有,支助国家,慰问前线将士;当敌人首领贪图她的美色,要她侍后时,她大骂叛徒,决不辱身,为国慷慨赴死。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此一例。那么这位妓女到底是谁呢?她就是北宋名妓李师师。
凄惨的童年
李师师是北宋都城汴京东二厢永庆坊染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生下这个女儿就死了。王寅家境也不算宽裕,只能用米汤代乳来喂养这个孩子,使孩子存活下来,孩子从来没有哭过。当时的汴京有这样一个风气,父母若喜欢初生的孩子,一定要将孩子舍身佛寺。王寅非常喜欢这个女儿,遂将孩子舍身宝光寺。孩子当时刚刚会哭,一个老僧逗着孩子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也来了?”孩子不知为什么,竟哇哇哭了起来,老僧摸摸孩子的头,就不哭了。王寅见状,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佛门子弟。当时,佛门弟子一般被称作“师”,王寅干脆就给孩子取名“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祸从天降,她父亲王寅因罪被捕,死于狱中,师师从此无家可归,成了狐儿,附近一位妓院鸨母李姥见她长得水灵,便将她收养,教她学唱歌、跳舞和琴、棋、书、画。师师生性聪慧颖悟,一学就会。她自谱的曲子,常常令那些乐师也自愧不如。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李师师长成了一名美如天仙的少女,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李姥看到了师师的价值,便让师师出门接客,李师师别无选择,时间不长,师师就名贯遐迩,成为首屈一批的风流人物。
师师与宋徽宗奇缘
宋徽宗在位期间,不问政事,每天在皇宫里昼夜淫乐,时间一长,便渐有乏味之感,便到民间烟花巷中去寻欢作乐。他的心腹太监张迪便向他介绍了李师师容貌如何出众,技艺如何超群,说得宋徽宗心理只发痒,便化妆成富商,带了不少钱财来拜见李师师,当宋徽宗看到李师师轻描淡妆,身着素服,丰神隽雅,弱态生娇,犹如刚出水芙蓉一般清妍秀媚,一时间眼睛都直了;听她弹琴,那优美宛转的琴声,或如花底莺语,或似轻秋雁鸣,或像幽咽泉流,或如飞瀑凌空,宋徽宗不觉听得入了迷,忘了身在何处,只到鸡鸣报晓,才如梦初醒,匆匆告别,从此,宋微宗迷上了李师师。宋徽宗留宿李师师家的故事也传遍了京城。
宋徽宗在一次和李师师交欢过后,爱意绵绵的拥着她说:“要是你不是妓女,那该多好啊!朕一定会把你娶进宫去,让你终日陪伴在朕的身旁。”师师抱着徽宗,调皮地说:“要是您不是皇帝,那该多好啊!那我就可以和您永远在一起了!”
为了表示爱意,宋徽宗赐李师师珠宝无数、金钱无数。为了和李师师寻欢方便,宋徽宗叫人专门修了一条用房子掩盖的暗道,直达李师师家,这样,宋徽宗来李师师家就更加勤了。一次,宋徽宗在皇宫聚集皇后、妃嫔饮宴取乐,韦妃悄悄问他:“李家的那个丫头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值得陛下这样喜欢?”徽宗笑着说:“也没有别的,只是如果你们这一百多人,都卸下艳装,换上素服,再把李家那丫头也放在里面,那么别人一眼就可看出她是多么与众不同。她的那一种幽姿逸韵,远非一般的容貌可比啊!”
师师勇赴国难
北宋末年,金兵纠集重兵,大举南侵。当时黄河以北的守军,频频告急,叛国投敌者不计其数。师师听说河北军粮草紧缺,军情甚急,马上将以往徽宗赐给她的那些金银财宝收拾打点起来,开了一张清单,到开封府呈报,府尹见了,心存顾忌,让她三思。她神情激动地说:“我本不过是风尘中的一个妓女,深蒙皇帝的眷顾,就是来生结草衔环,当牛做马也无法报答。现在国家正处于万分危急之际,我一弱女子,虽不能为抗金救国效力,但是我愿意把皇帝这几年赐给我的东西,都一一归还国家。这些钱财,本来就属于国家的,我一直没敢动,现在就用它来作河北军的军饷吧,好让将士们好好地保卫国家,这也是我的一片诚意,望大人能够怜念。”府尹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以后,师师便委托张迪,获得徽宗的允准,出家当了女道士。
金兵很快攻克了汴京,金兵统帅闼懒派人四下搜寻李师师,他说:“金太宗早就风闻李师师的大名了,非常想得到她。这一次,一定要活捉李师师,好向皇上交待。”可是搜索了多日,也未见李师师的影子。
汉奸张邦昌等人,想乘机讨好金主,就派人四处搜索,终于在逃亡的人流中找到了李师师。面对这些败类,李师师破口大骂:“我虽然是个卑贱的妓女,但我深蒙皇上的厚爱,宁肯以死报国,也绝不投降变节。可你们这班狼心狗肺的奸徒呢?平时做高官享厚禄,榨取民脂民膏,一到国家有急难时,就纷纷认贼作父,尽做些亡国破家,伤天害理的恶事。现在你们这帮卖国贼,又想来打我的主意,想以我做你们的进身阶梯,瞎了你们的狗眼!”
话刚落音,她便伸手从头上拔下金簪,向自己的喉咙猛扎,顿时鲜血四溅,染红了素洁的衣裳。左右的人见状,慌忙上前抢救,但她却狠命将金簪折为数段,强吞下肚。李师师这一壮举,着实令奸贼们心惊胆寒,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风尘弱女居然有如此刚烈的侠骨和气节。
一代名妓李师师,就这样为国捐躯了。被监禁在五国城中的宋徽宗皇帝,听到李师师死得这样惨烈悲壮,禁不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破解扑克残局(十八罗汉智斗四大天王)
很明确告诉你,这局是4张的胜,现在一般街头摆摊的都会放一些多牌输的局在那的,一般人都不会挑少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现在的18张对4张很难再看到多牌胜的残局。摆摊的人就看准路人时间有限,看能不能蒙某些人,就像推荐答案的某人。来分析一下吧,此牌我已经推算过了,开始第一张牌只能出5或7或Q或K或2,后三张大牌先出的话根本就输定了,先出5也输,出了5之后基本也没什么牌出,只能出大牌拖时间。出了7之后也输,总的来说,无论你怎么出也输,但如果你拿少牌的话,给对方过掉一张牌,或AJ打的顺序错了也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