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时期的董卓和曹操之间有哪些扯不开的关系?
二者都是汉朝的臣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颇著威名。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动乱,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
扩展资料
董卓暴虐荒诞。董仲颖,似乎是个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以至于恶贯满盈的家伙,加上演义里添油加醋的一番丑化,似乎董卓就是一个肥头大耳,举止粗俗的集流氓、文盲、纵火犯、叛国者于一身的好事做不成,坏事跑不了的家伙。但历史上董卓真的如此吗?
《三国志》的描述:“少好侠,尝游羌中,……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卓
曹操与董卓
首先 三国演义说到底还是以三国志为重要参考的
三国志里说曹操那时候朝中稳定,他总不能瞎编吧?
那为什么当时朝中稳定呢?因为史实中的曹操是一个英雄(宋代后被刻画成现在的样子的...当时政治需要),平定了中原的战乱和边境外族的入侵,稳定了农事与经济的发展,让社会各阶层(百姓 士族 寒门)都能小日子过好过活,所以没有反他的大潮,董承刘备那些活动实际上是皇族与曹操的政治争权,但他们为什么没争过曹操呢?因为曹操掌握了军权,也就是国家第一生杀大权——曹操自己也清楚,如果放下了军权,他自己就要被玩完了。在政治斗争中,军权是相当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大家帮着曹丕自立了——中原大地没人争得过他呀,他老子留给他的遗产太坚实了,汉献帝那时候还有谁听他的?
董卓呢?他当时的局势,就是一种恐怖统治,人人自危,日子都过不下去,不反他反谁?
通过分析曹操和董卓的行为,二人能相提并论吗?
提起曹操这个名字昊童估计大多数老哥的第一反应都是乱世枭雄,盛世英雄。而提起董卓这个名字估计大多数老哥的第一反应都是乱臣贼子,遗臭万年。但这二人的差距真的就这么大吗?接下来昊童会用对比的方式来跟大家聊聊二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到底差在哪里,相信会给各位老哥一个与众不同的历史看法(结论)。
乱世崛起
董卓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达到四世三公的显赫地位,但起码也是管着一县之地。董卓自幼便与凉州等地的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当地羌人也确实有求于他,因此双方的关系一直非常融洽。公元167年即永康元年,董卓担任元郡羽林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因为生逢乱世,所以董卓很快就奉命镇压各地叛乱,其中包括羌族与黄巾军。作战中的董卓勇猛无敌,凭借一手左右开弓法很快就在军中崭露头角,官职也是越做越大,但有一次在与黄巾军作战中惨遭失败,并因此被一撸到底。可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韩遂联合边章举兵10万发动叛乱,因当地官府无力镇压,以至于汉灵帝不得不启用董卓。
但这次董卓并没有让朝廷失望,他很快就将韩遂等人打败,并因此获封台乡侯。再后来,韩遂又一次联合马腾发动叛乱,且依然举兵十余万。但可惜的是又一次被董卓等人击败,而且此举还让董卓获封并州牧并屯兵河东,一时间董卓堪称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曹操的起点比董卓高了不止一星半点,毕竟他爹是太尉。曹操身为宦官之后却对当朝宦官并无半分好感,因此在担任小吏时经常与宦官作对(两次被陷害罢官)。后来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而设置了西园八校尉,曹操也有幸加入其中并担任典军校尉。
再往后大将军何进试图诛灭十常侍(宦官)可反被十常侍所杀,但他临死前已经将入京平定宦官的诏书发给了董卓。因此何进虽死但诏书还在,收到诏书的董卓堂而皇之的带兵进驻洛阳。但进城后的董卓却因为不被尊敬而大开杀戒,并先后诛杀了汉少帝以及大量的文武百官,而曹操则趁乱逃了出去。
出逃后的曹操散尽家财举兵讨伐董卓,而且与袁术等人推举袁绍为盟主一同讨伐董卓。但可惜的是这个联盟里中十三位诸侯(不算曹操,他当时实力不够)都是各自为政且不肯出力,因此曹操愤怒的离开了这里。
再后来青州黄巾军做乱,阵斩兖州刺史刘岱。而曹操则被阴差阳错的推举为兖州牧,更令人惊讶的是曹操一战便打败了青州黄巾军,并因此获得了30多万的兵士和上百万的人口。从此刻开始,曹操正式获得了逐鹿中原的基础资本。
巩固权力
董卓在屠戮了一批效忠汉朝的文武百官后,又废杀汉少帝并改立汉献帝,而且为了更好的掌控朝政他不惜迁都长安并烧毁洛阳。迁到长安后董卓对东汉朝廷几乎来了一次彻彻底底的清洗,自此朝堂上忠心汉朝的官员十不存一,放眼望去都是董卓亲手提拔的亲信及党羽(但没几个是真的跟他一伙)。
除此之外,董卓还将自己封为太尉并拜国相,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可以说,此刻的董卓虽然不是皇帝,但从权力上说,他比皇帝更像皇帝!
曹操在迎立汉献帝之后先是迁都许昌,而后以汉献帝的名义大肆征伐与自己不对付的其他诸侯。与此同时,曹操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汉献帝影响,还将3个女儿嫁进了皇宫。而且将汉献帝之前的后宫嫔妃统统 杀死,就连皇后和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没有放过。
但尽管如此,后面还是爆发了数场针对曹操的刺杀,为了一绝后患他就先效仿董卓将忠心汉室的大臣统统杀死,而后强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汉朝非刘氏不得称王),同样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
其他的琐事
董卓为了筹集军资曾令吕布率大军,将洛阳及长安附近的皇室与公亲大臣的陵墓统统挖开,并将里面的珍宝全部盗出。而曹操则充分吸取了董卓的经验,因此他暗中组建摸金校尉与发丘中郎将(这不是小说,是真的有),并让他们也去挖掘王侯公亲的陵墓以补贴军用。
董卓的军队曾在洛阳和长安大肆劫掠百姓财物,而董卓反而感到欣喜。曹操的主力青州兵在初期也是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劫掠一座城池,而且后期攻打徐州时曹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这些曹操难道不知道吗?
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是想要避开讨董联盟的攻击,而曹操迁都许昌则是想要就近控制汉献帝(假如说他一心为国,后面为什么不放权)。根据史料记载,针对董卓的刺杀明里暗里不下于5次,而针对曹操的刺杀昊童没有统计过,但就我所知不会低于三次以上。
曹操和董卓有什么区别
1、出生不同
曹操: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董卓:董卓父亲董君雅在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时,生下了董卓和董旻,所以分别给他们取表字:仲颖、叔颖。董卓随着父亲的离职而返回家乡,董卓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
后来,董卓回乡耕种,一些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家,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
2、担任官职不同
曹操: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议郎、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奋武将军、兖州牧、冀州牧、丞相。
董卓:羽林郎、军司马、州刺史、太师。
3、人物评价不同
曹操: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豪强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不敌。太祖运筹帷幄,鞭挞天下,揽申、商的法术,该韩信、白起的良策,官方授材料,根据他们各自器,矫情用智,不念旧恶,最终能够总揽机要,成就大业的人,只有他的明略最优秀的。也可以说非同寻常的人,当代杰出的了。
董卓:董卓一生残暴,满怀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
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东汉政权日趋衰败、最终倾覆,虽然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致,但是,董卓无疑加速和促进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
曹操拒绝与董卓同流合污的过程是什么?
黄巾起义时,曹操任骑都尉。因为他有功,又被封为济南相(相当于济南的郡守),于是曹操又到济南上任去了。
济南是个大郡,属下有十多个县。大多数县令都倚仗宦官权势,勾结地方豪强,贪赃枉法。而且他们还修了许多寺庙,借以骗取百姓的钱财。曹操一上任,就免掉了8个县令的职,接着又下令拆毁全部祠堂。这样,济南的贪官大大减少了,封建迷信活动也有所收敛。
董卓进洛阳的时候,曹操正担任典军校尉的职务。董卓想拉他入伙,任命他为骁骑校尉,董卓越信任曹操,曹操心中越是不安。具有政治头脑的曹操早就看清了董卓的面目。别看董卓现在百官都不敢得罪他,但他的倒行逆施必然会使他遭到失败。曹操不但不想投靠董卓,反而下了反对董卓的决心。因此,曹操改换衣服,更换姓名,带着几名随从,骑着快马,从洛阳跑了出来。